「李錦記醬料庫存只剩30天!」川普關稅壓力浮現,美國華人餐館急尋東南亞替代品

華盛頓中國城牌坊。(BBC中文網)

美國舊金山市一間中餐館Kung Food的老闆楊曉川告訴BBC說,近期一段時間,店裡未有進行任何加價的舉動,但營業額減少了大約兩至三成,「有些人可能以前一個禮拜來一次,但現在兩個禮拜才來一次。」

楊曉川說,除此之外,目前餐廳從中國進口的調味料及外賣盒的庫存仍能夠用上一個多月,在這一刻,還未感受到太大關稅帶來的的壓力。

受惠於川普第一任期內的減稅政策,楊曉川成為了川普的支持者。最近,很多熟悉他的人也開始問他有沒有後悔投票給川普。他說,他並沒有後悔。

但他也預料,川普的關稅政策或許會對他的生意帶來影響,導致其從商的經營成本增加。 但楊曉川認為這是難免需要經歷的陣痛,他也願意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錢沒有了可以再賺」。

美國於4月宣佈對中國加徵高達145%的總關稅,在中方採取反制措施之後,部分中國商品累加關稅甚至高達245%。

在高額關稅的影響下,美國各地的華人商戶首當其衝,尤其是依賴中國貨品的進口及批發商、唐人街的店鋪、華人超市、中餐館等,都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壓力。

「不確定性,才是較大的隱憂」

有媒體報導稱,在美國各地唐人街裡面,一些需要高度依賴進口中國食材、原材料的餐飲業者,正面臨成本增加30至40%的壓力。

當中,一些中餐館有高達七成產品需從中國進口,而當地的供應商及批發商也開始限制來自個別餐廳或零售商的採購。

當初得悉川普將會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145%關稅的時候,楊曉川也有感到擔憂。 但是,他向BBC中文解釋,他的餐廳只有大約兩成產品是由中國供應,主要是一系列香港醬料集團「李錦記」的產品、以及外賣盒。

他說,其餘八成的食材,包括肉類、蔬菜等都是使用美國本土的產品,而在主食方面,則是選購來自泰國及越南的香米,直接受到中國進口關稅的影響有限。

在高額關稅的壓力下,商戶或餐廳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由於目前Kung Food的經營成本未有明顯增加的壓力,故楊曉川仍未有任何加價的舉措。

但他預計,大約一個月後,當餐廳的存貨用完之後,若再向批發商進貨的時候,成本或會增加大約20%至30%。「影響是絕對會來的,」至於之後隨著成本上漲會進行多少的加幅,楊曉川說現在有點難說,「等庫存的貨用完之後再看吧。」

他說,如果漲幅太大,也會考慮轉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醬料,以及尋求來自其他產地的外賣盒。

休閒連鎖中餐店「君子食堂」(Junzi)和「好日子外賣」(Niceday)的共同創始人和執行長趙勇,目前正在觀望這場中美之間的關稅戰。

他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同樣表示正在思考日後是否需要更換進口的產地。 趙勇說,基本上餐廳裡面的食材都是在美國本地採購,而需要使用到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一些調味料、醬料和包裝品,但他認為有些醬料是可以尋找美國產品作替代。 (相關報導: 誰能阻止「川皇」權力無限擴張?經濟學人:國會制衡功能已告癱瘓,大法官是最後防線 更多文章

「如果只在大陸生產的話,就沒法替代,就只能承受高關稅。」例如花椒、八角、乾辣椒等一些中餐需要用上的香料,他說只能夠繼續從中國進口。 另外,過去從中國進口的泰式奶茶原材料,因為供應商正在轉移到東南亞等地設廠,也可能需要面對短期缺貨的情況,「之前是(中國)大陸生產的比較多,那麼現在供應商說他們要放到東南亞去生產,短時間内可能有一、兩個月會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