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台積電還有蘋果、輝達等超巨型企業 美媒盤點川普「製造業回美」成果

輝達計畫聯手鴻海、緯創在美國德州設立多座新工廠。(資料照,許詠翔攝)

美國製造業正迎來新一波回流熱潮,近期多家全球頂尖企業陸續宣布擴大在美國的生產與研發基地,投資總額達數千億美元。這些橫跨半導體、製藥、航太、電子與汽車等戰略產業的投資計畫,展現了美國在川普政府積極推動「美國製造」政策背景下的產業轉型動能。

台灣半導體製造龍頭台積電(TSMC)於3月初宣布將再投入1000億美元擴大其美國製造佈局,這筆資金將用於建設三座全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個大型研發中心。這項投資計畫將進一步擴充台積電原先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地區已投入的650億美元規模。根據台積電估計,此計畫預計在未來4年內創造約4萬個建設相關就業機會,並帶來數萬個高薪技術與製造職位。

蘋果宣布未來4年將在美國投入5000億美元

在生醫領域,美國製藥巨擘禮來(Eli Lilly)於2月底公布了其擴大本土製造能力的重大計畫。該公司將在美國境內設立4座新工廠,其中3座將專注於原料藥(API)生產,同時強化小分子化學合成能力及提升供應鏈穩定性。禮來表示,隨著這些新工廠的建設與啟用,公司在美國的總投資將從2020至2024年間的230億美元大幅提升至500億美元,實現投資規模翻倍。

航太產業巨擘GE航太(GE Aerospace)也於3月中旬宣布將投入近10億美元強化其美國本土製造與供應鏈體系。根據公司說明,這筆資金中有5億美元將用於擴充產能與工廠規模,另有1億美元將投入創新零件製程升級,包括採用新型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奇異航太還計劃投入逾1億美元於外部供應鏈發展,並預計今年在美國招募約5000名新員工。值得注意的是,GE航太是由奇異電子(GE)於去年初分拆出來的獨立企業,與GE Vernova及GE醫療共同構成奇異集團轉型後的3大支柱。

科技巨頭蘋果公司(Apple)則在2月發布重大投資計畫,宣布未來4年將在美國投入高達5000億美元,延續其對美國創新與高技術製造的長期承諾。此計畫包括與合作夥伴在德州休士頓合建25萬平方英尺的「先進製造中心」,該設施將專門生產支援蘋果AI技術的伺服器,預計明年正式投產。蘋果還宣布將增資其美國先進製造基金,在密西根設立製造業人才培訓學院,並擴大對半導體工程等前沿技術的研發投資力度。

輝達與鴻海、緯創合作在德州大舉設廠

汽車產業方面,南韓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於3月宣布一項涵蓋2025至2028年的210億美元美國投資計畫。這項投資包括投入90億美元提升年產能至120萬輛、60億美元加強零組件本地化與物流能力,另有60億美元將用於推動無人駕駛、機器人與能源基礎設施等未來產業合作。現代汽車強調,這一系列投資展現其與美國深化合作的長期承諾,並將大幅擴充當地營運規模與就業機會。

人工智慧與晶片產業領導者輝達(Nvidia)上週則宣布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計畫——與製造夥伴合作,首次在美國設立專門生產Nvidia AI超級電腦的工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指出,在美國建立製造設施將有效強化供應鏈韌性,更好地滿足快速增長的AI晶片與超級電腦市場需求。根據公司說明,輝達已與合作夥伴簽約啟用逾100萬平方英尺的製造空間,專門用於Blackwell晶片與AI系統的組裝與測試。這些新工廠將主要分布於德州地區,包括與台灣鴻海科技在休士頓的合作項目與與緯創資通在達拉斯設立的工廠。

輝達同時表示,部分Blackwell晶片的生產已在台積電鳳凰城廠啟動,並與日月光半導體(SPIL)及Amkor在亞利桑那州合作進行封裝與測試作業,進一步整合AI產業生態系統的在地製造能量。這種橫跨多家企業的產業合作模式,正逐步形成美國本土高階晶片的完整生產鏈。

帶動相關產業供應鏈本土化

這一波企業大規模擴大在美投資的浪潮,不僅呼應了川普政府推動製造業回流的核心政策,也顯示出全球產業鏈正面臨重大重組。分析指出,除了政策因素外,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供應鏈風險管理以及靠近終端市場的生產優勢,都成為推動這些企業擴大美國製造布局的關鍵考量。

產業觀察家認為,隨著這些大型投資計畫陸續落地,美國在半導體、生物製藥、航太、電動車等戰略產業的製造能力將獲得顯著提升,同時也將帶動相關產業供應鏈的本土化發展與高技術就業機會的增長。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