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關稅戰真的沒有贏家嗎?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市場造成大幅震盪。(美聯社)

結論:當然不是!

每次看到媒體對「關稅戰」的解讀,筆者總會啞然失笑。新聞總愛引用政治立場鮮明經濟學者評論,再配上一張工廠關門或物價上漲的畫面,營造出一種『全民皆輸』的氛圍。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回到投資市場的角度,會發現另一個事實:市場其實用錢在投票,結果和媒體敘事完全不同。

尤其臺灣媒體受到左傾美國價值影響,陷入「GDP下降=政策失敗」、「通膨未解=經濟混亂」這類線性邏輯,卻完全忽略了資本的真實流動與獲利地圖的重繪。在一個多極化、多中心的資本全球化世界裡,「誰是贏家」不是看媒體敘事角度,而是看:

誰吸引資金?

誰吸引製造業與股市買盤?

誰在本益比修正後變成價值聖地?

這些問題的答案,比任何的分析都來得直接。

一、從資本市場看誰是贏家:MSCI 全球表現數據揭露真相

根據 MSCI ACWI NR(稅後含息,以美元計價)的數據,截至 2025 年 4 月 29 日,全球股市在美國『解放日』背景下的本月表現如下:

新興市場(MTD,美元計價)

墨西哥:+11.2%

波蘭:+8.28%

巴西:+5.58%

印度:+4.00%

臺灣:+1.28%

中國:-4.77%

解讀:關稅戰壓制了中國本地市場,但資金並未撤離新興市場,而是大量轉向中歐、拉美與南亞國家。墨西哥、波蘭、巴西、印度的資本流入顯示,市場認為這些國家是中長期的替代供應鏈受益者。

已開發市場(MTD,美元計價)

西班牙:+8.51%

德國:+7.38%

日本:+4.73%

美國:-0.68%

香港:-2.45%

解讀:歐洲主權市場表現搶眼,尤其是出口導向國(德國、西班牙)直接受惠於製造回流與美元疲軟。日本持續吸引避險資金。美國雖略為回檔,但基本面仍穩健,主要為技術性調整。

市場的行動已經回答問題:中國目前輸了,但不是所有人都輸。贏家正在浮現,只是媒體沒報。(延伸閱讀:中國暗自擔憂:川普可能在貿易戰中勝出

二、消費者與中小國:看不見的贏家

關稅戰雖提高部分進口成本,卻促使供應鏈重組與價格調整。製造業自中國轉移至歐洲、印度等地,帶動當地就業與消費;美國商品適用較低關稅市場,提升當地人購買力。墨西哥、波蘭等國因吸引製造業與外資,出口成長、股市上揚、貨幣升值,這些變化雖未完全反映在短期 GDP,卻已在市場先行顯現。(延伸閱讀:越南讓利沒用?川普貿易顧問納瓦羅:關鍵在「洗產地」!

三、從「沒有贏家」到「贏家換人」:我們該更新的是世界觀

「關稅戰沒有贏家」源於傳統比較利益的教科書理論,但在非關稅障礙與安全考量下,這套邏輯與現實脫節。貿易本是權力賽局,企業因關稅重整策略,資本則避險重估。在這樣的世界裡,抱怨「大家都輸了」的人,往往只是沒跟上轉變的浪頭。

別用20世紀的眼光解釋2025年的世界

資本市場不是看誰喊得大聲,而是看誰能吸到錢。當中國股市下跌、美國震盪,歐洲與印度卻屢創新高,這說明關稅戰並非無人生還的災難,而是一場權力、資本與效率的重新排序。「沒有贏家」不過是對全球化舊秩序的懷舊;真正的投資人與企業家,早已轉身擁抱新秩序、新受益國與新產業佈局。

我們不該只問「誰輸了?」,而是更積極地問:下個贏家輪到誰?我有沒有跟上?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相關報導: 聯發科示警下半年不確定性、未提供全年展望,蔡力行強調對中長期成長深具信心 更多文章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