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之後,歐洲和日本的工業展能跌至低谷,美國則占據全球半數以上的製造業產量,許多國家都仰賴行銷全世界的美國貨。八十年過去,全球貿易版圖出現多次變動,「美國生產」不再佔有絕對優勢,2024年美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比例略微高於10%,且進口值比出口值高出1.2兆美元(約38.7兆新台幣),這讓川普很不滿意,祭出種種政策企圖振興美國製造業,但川普就職百日不僅支持度創七十年新低,他推動製造業回流的計畫,也有不少隱憂。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希望透過設置龐大的關稅壁壘推動製造業回流,迫使企業將工廠轉移到美國本土,讓美國再度成為全球製造業領頭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從跨國藥廠禮來(Eli Lilly)、施耐德電機(Schneider Electric)到科技公司IBM,紛紛宣布大舉投資美國的計畫,不僅應對關稅風險,也抓牢美國市場的成長潛力。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企業認為川普的要求難以滿足,食品飲料企業百事公司(PepsiCo)和帝亞吉歐(Diageo)指出關稅將壓縮利潤,川普低估了將工廠牽至美國的難處,而且並未意識到他的政策可能導致反效果。
Donald Trump wants to make America a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again. But he fails to understand why that is such a tricky proposition https://t.co/tzVCrasmcY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April 29, 2025
川普的MAGA藍圖有不少潛在危機,首先是勞動力不足。美國製造業勞工的平均薪資高於中國勞工的兩倍,幾乎是越南勞工的六倍,儘管如此,仍無法吸引到足夠的美國人投入製造業。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針對製造業工廠的最新調查結果,五分之一的廠區指出,勞動力短缺是無法達到100%產能利用率的原因之一。
希望在美國設廠的外國企業,抱怨美國缺乏資深的電焊工和機械操作員等技術人力,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表示,該公司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計畫,因美國勞工短缺而受到限制。這麼看來,自動化生產是個可行的解方,但這也會與川普政府的政策衝突,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期稱「數百萬替iPhone鎖小螺絲的人類大軍」即將回到美國,不過蘋果(Apple)日前傳出計畫轉往印度組裝iPhone。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的機器人技術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趕上其他國家。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2023年的統計數據,美國的製造業機器人密度為每萬人295台,雖然比起2020年的255台有所增加,但仍遠不及中國的每萬人470台,韓國的製造業機器人密度更高達每萬人1012台。 (相關報導: 與他無關卻處處有其蹤跡:川普關稅衝擊星、澳、日、韓亞太四國大選,唯獨菲律賓不受影響 | 更多文章 )
營造成本高,基礎建設老化影響製造業
美國復興製造業的另一個障礙,是建廠的難度。過去四年由於通膨影響,在美國建設工廠的年度支出翻了一倍,而拜登任內,政府對晶片廠與綠色科技產業施行諸多補助,應運而生的投資計畫卻因為花費提高而陷入延宕或停擺,例如歐洲化工集團索爾維(Solvay)暫停亞利桑那州用於半導體的電子級過氧化氫新廠建設,美國半導體企業「Pallidus」也取消在南卡羅萊納州設廠的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