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股價從755跌到35元!投資人血本無歸,謝金河揭背後「炒股共同點」

許多曾經千元股價的生技公司,如今股價僅剩數十元。(資料照/蔡親傑攝)

台灣生技產業十年來風起雲湧,從浩鼎、基亞、合一到高端疫苗與鑽石生技,數度掀起市場投資熱潮。但隨著解盲失敗、無營收、資訊不對稱等問題浮現,許多曾經千元股價的生技公司,如今股價僅剩數十元。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直言,「十年一覺生技夢」,再度點出台灣生技投資的殘酷真相。

台灣生技產業近年來被視為繼半導體之後的「第二座護國神山」,但從浩鼎、基亞到合一、高端,這段產業發展歷程充滿驚濤駭浪。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表示,浩鼎乳癌新藥OBI-822解盲再度失敗,股價從過往高點755元一路跌破35元。這款歷經15年研發、曾號稱能「拯救全世界」的藥物,如今淪為投資夢魘。

謝金河回憶,當年全市場陷入浩鼎熱潮,卻忽略背後營收掛零的現實與資訊不對稱的風險。他當時多次公開示警,最終也因浩鼎事件導致翁啓惠辭去中研院長職位。

基亞、高端、合一、中天:從千元神話跌回現實

浩鼎並非個案。更早的基亞在研發術後用藥Pi88時同樣炒作火熱,股價曾高達486元,最終解盲失敗跌至23.65元,讓不少投資人血本無歸。其大股東轉戰創立高端疫苗,雖曾因防疫題材股價衝上417元,但近來已重挫至36.9元。

合一、中天也是另一對炒作經典。2020年合一糖尿病新藥一度帶動股價漲至476.5元,中天亦上衝159.5元。但熱潮退去後,股價皆腰斬以上。與此同時,路孔明旗下投資的鑽石生技,雖有富邦蔡家兄弟撐腰,興櫃首日即衝至300元,但近期最低跌至僅剩19.9元

謝金河指出,這些案例的共通點是:沒有穩定營收,資訊又高度不對稱,一般投資人投入其中極易遭受重大財損,「許多公司熱衷於印股票換鈔票,炒作無實質業績支撐的題材股,這樣的行為對市場傷害極大。」

保瑞、美時、藥華藥:少數靠營收站穩的生技正面教材

不過,台灣生技業並非全無希望。謝金河點名幾家「正面教材」,例如保瑞藉由併購成功擴張版圖,2023年EPS達38.6元,股價一度衝上千元。美時藥業亦交出19.35元的獲利佳績。曾有爭議的藥華藥,如今亦有營收及EPS支撐,正朝實質營運穩定邁進。

從這些正反案例可看出台灣生技業的「成長與警訊並存」。投資人應避免盲從炒作題材,而應聚焦於具備研發實力、可轉化為營收的企業,才能真正掌握新藥產業的長期價值。

「十年一覺生技夢,萬千投資人成浮雲。」投資生技產業不只是押注研發成功,更要看清公司體質與財報實力。謝金河的提醒再次為市場敲響警鐘:別讓一場新藥夢,變成投資悲歌。 (相關報導: 川普加稅!謝金河點名台灣3大明星產業,「股價腰斬」成最大受害者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