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加稅!謝金河點名台灣3大明星產業,「股價腰斬」成最大受害者

近期川普政策再起,對原產地規範日趨嚴格,令台灣3大明星企業遭受重創。(資料照/顏麟宇攝)

知名財經專家謝金河今(15)日撰文指出,面對中國產能過剩的強大壓力,台灣的傳統產業正陷入嚴峻挑戰。他認為,石化、鋼鐵、水泥及部分電子產業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已呈現招架乏力的頹勢,唯有行動快速、海外布局靈活的製鞋、成衣與自行車產業,仍有機會突圍,成為台灣傳產的「超級明星」。

謝金河點名,包括自行車品牌的巨大、美利達;成衣業者如儒鴻、聚陽、廣越、振大環球;鞋業則有來億、志強、中傑、鈺齊、寶成與豐泰等,皆是透過將生產基地遷往越南、泰國、印尼、柬埔寨、寮國等地,成功分散風險的代表。其中,振大環球甚至選擇落腳非洲馬達加斯加,展現極高的國際行動力。

然而,這些企業雖曾因轉進東南亞與非洲而躲過美中貿易戰的第一波衝擊,但近期川普政策再起,對原產地規範日趨嚴格,令這些企業遭受重創

自行車產業壓力最重,145%關稅打擊沉重

謝金河指出,以來億為例,其股價一度飆上538元、市值突破1,200億元,但目前已跌至278.5元,幾近腰斬專門代工New Balance 的中傑則從225元跌到106.5元;振大環球也因馬達加斯加產地遭質疑,股價從316.5元重挫至161.5元

他更進一步分析,自行車產業壓力最為沉重,因其生產重心仍多集中於中國。此次美國對中國製自行車課徵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加上「洗產地」問題讓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陷入美中角力,成為政治與經濟風暴的夾心餅乾。

無法回流美國生產,業者須靜觀變局

謝金河強調,川普想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以成衣、鞋業與自行車產業而言,轉回美國生產幾乎不可能。未來局勢變動難測,業者只能「蹲低一點」,審慎應對,靜待下一個可能的轉機。他並透露,日前與振大環球董事長許公任餐敘,原以為該公司在馬達加斯加開創新局,卻也難逃產地規範的新一輪打擊。

整體而言,謝金河提醒,儘管這三大傳產在過去成功轉型並創下輝煌成績,但面對國際政策變化與關稅壓力,新一波轉型挑戰已悄然來臨,企業唯有持續強化彈性與全球布局能力,方能在風暴中站穩腳步。 (相關報導: 台積電股價大跌,可以進場撿便宜了?謝金河曝「跌破這數字」:是一個機會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