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胡會20周年》歷史性見面日子是為了「致敬此事」!張榮恭揭秘辛:連戰與胡錦濤握手比「他們」多1秒

2005年4月29日下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晤。(中新網)

連胡會屆滿20周年,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29日下午舉辦「和平之旅20周年的回顧與前瞻」紀念座談會。親歷連胡會的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大陸事務部前主任張榮恭揭露秘辛,指國共領導人相隔60年的首度會晤,之所以選在4月29日,是為了致敬辜振甫與汪道涵1993年同日在新加坡簽署4項協議;而連戰與胡錦濤握手長達36秒,比鄧小平與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握手還多1秒。

連胡會改變兩岸與國共關係,給台灣民意另一種選擇

回首2005年4月29日下午3時,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會見,張榮恭表示,當時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都以國共歷史性握手來形容。兩人見面的分隔時間,究竟要從1945年還是1949年算起,張榮恭強調,事前雙方有先通氣,應追溯至1945年蔣介石親自寫信邀請毛澤東到重慶會晤,因此連胡會是「60年的見面,一甲子的握手」,CNN也採用了60年的算法。

至於連胡會何以選在4月29日這個日子?張榮恭揭曉答案,原因是1993年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會談,雙方於該年4月29日上午簽署4項事務性協議,對兩岸關係的意義是空前的。此外,連戰和平之旅到訪中國大陸8天7夜,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也是訪問中國大陸8天7夜;張榮恭認為,後者改變了世界,前者則改變了兩岸關係與國共關係。

張榮恭提醒,20年前連胡會登場前後的兩岸氛圍,由於陳水扁宣布要在2006年完成新憲法制定,而大陸方面在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其中第8條明訂3種狀態下,將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民進黨與獨派又在3月26日發動「護台灣大遊行」,宣稱有百萬人上街抗議《反分裂國家法》,陳水扁以時任總統身分參與,等於是民進黨政府對大陸的嚴重示威,因此當時兩岸關係可說是處於對決的態勢。

張榮恭認為,正是由於連戰和平之旅訪問大陸,台灣民意才發現原來台灣有另外一種選擇,國民黨也藉此訴諸台灣百姓,我們有另一個機會。張榮恭進一步透露,連胡會後雙方發表的新聞公報,有「正視現實,開創未來」8個字,對標的範本是1989年5月15日戈巴契夫訪問北京,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鄧小平曾以「結束過去,開辟未來」8字概括該次會晤的意義。張榮恭事後看資料,連胡兩人握手36秒,比鄧小平與戈巴契夫握手35秒還多1秒。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大陸事務部前主任張榮恭回顧20年前的連胡會,認為連戰當時8天7夜的和平之旅,既改變了兩岸關係,也改變了國共關係。(張鈞凱攝)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大陸事務部前主任張榮恭回顧20年前的連胡會,認為連戰當時8天7夜的和平之旅,既改變了兩岸關係,也改變了國共關係。(張鈞凱攝)

北京慎重處理首份和解文件,如今台灣失去和平機會

和平之旅啟程之前,張榮恭回憶,陳水扁表達了盼與連戰通電話的意願,用意是對外製造連戰向他「報備」的印象,連戰幽默回應何妨「報他一備」。通話時陳水扁第一句話說:「連主席您辛苦了,此行很有意義。」張榮恭解讀,陳水扁想要以總統的身分做出「叮嚀」,背後有美國的壓力而有所表態,但他最後還是祝福此行能順利圓滿,「如果是現在的兩岸交流,台灣的執政者還會這樣嗎?」

連胡會新聞公報發布前,張榮恭應約並邀蘇起與中央台辦孫亞夫、李亞飛就兩黨峰會新聞公報的文字做最後確認。此前的北京磋商時,張榮恭已要求原稿中所有的「推動」兩字,均改為「促進」,以符合國民黨從台灣在野的地位著力,獲對方接受。後來張榮恭又認為有一處還是改稱「促進」為好,便藉此機會再提出來。對方問:「是否一定要改?」張榮恭答:「還是請改」。對方表示:「那好!只是我們9常委還要再走一次。」

張榮恭分析陸方此舉,表示預定發布的新聞公報,已經通過中共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政治局9名常委核閱。畢竟這是國共兩黨歷經曾戰曾和、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之後,60年來第一份正式和解的文件,必然要以最慎重方式處理。 (相關報導: 《一座總統圖書館的誕生》喚醒篳路藍縷的共同台灣記憶 更多文章

重新檢視20年前連胡5項願景,張榮恭認為,兩岸之間面對的選擇不外乎是衝突或和解,不是對話就是對抗,不是和平就是戰爭。張榮恭說,兩岸關係過去的往來是基於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是用來處理一個中國原則,並由此延伸出一個中國政策。「這個問題是因台灣而起,我們自己站在台灣,現在的政府沒有因應一中原則的一中政策,這是台灣現在的危機。國民黨主事者應有更深層的思考,讓台灣有一個和平選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