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在如今愈發的受到世界關注,甚至可以說世界不關注也不行。一個正要崛起的大國遇上一個已經稱霸幾十年的霸權,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再近幾年來不斷地推升。這體現在軍事的競爭、聯盟的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五眼聯盟」與「四方安全對話」vs以中國為首的「亞投行」與「北京香山論壇」)以及經濟的相互牽制(美中貿易戰)等等……。
在兩者激烈的交鋒中,臺灣又碰巧在地緣、經濟、軍事、文化、政治與歷史脈絡上與兩國有所牽扯。隨著局勢的升溫,台灣政府只要稍微處理不慎,恐對於臺灣的整體社會環境產生重大衝擊,更嚴重將可能在台海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因此仔細的檢視台灣為何在美中之間感到矛盾,並試著從各個層面予以剖析,如此我們便能更為清晰的理解台灣人民的政治意識型態。而當考量到大多數台灣人民對於美中之間可能有的態度後,政府便能依此來進行政策上面的規劃與考量。此外,政治到最後還是回歸人民的意志,作為一般公民的我們,能夠在這之中做點什麼呢?這種種的課題關乎到台灣的未來,以及我們所在乎的民主到底有沒有機會持續的長存於歷史的洪流之中。
筆者從台灣為何在美中下感到矛盾?台灣人民到底希望的是什麼?給台灣政府以及人民的建議,來加以分析並探討美中之下矛盾的台灣。
台灣為何在美中下感到矛盾?
首先會感到矛盾一定有理由,台灣在對美與對中之矛盾深刻的表彰於物質與情感層面,筆者大致歸納出以下四個層面:
在經濟方面,中國大陸長期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台灣對其貿易的順差也相當高。以2023年來看,中國占台灣的貿易比重為35.2%,台灣對中國順差為805.5億美元;美國則為17.6%,對美順差為355.42億美元。數據顯示出中國在台貿易的份量。
有人會問:「近幾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不是越來越低嗎?」的確,以統計數據來看,台灣對中國出口佔比從2020年最高的43.9%下滑到2023年的35.2%,呈現出下滑的趨勢,不過這仍然還是相當之高。
雖然近幾年中共對台的經濟態度趨於強硬,再輔以美中貿易戰與疫情之影響,以及台灣方面的新南向政策等等,導致整體中國與台灣的貿易幅度不斷下降。然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台灣與中國地緣的鄰近性,筆者認為台灣與中國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脫鉤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除此之外,貿易額滑落的趨勢也並不代表往後會一直下降,畢竟貿易的數字除了與台灣政府的政策考量有關外,還關乎於整體世界經濟的運作情況。
經濟的好壞以及台灣貿易的關係,都深深的影響著台灣人民的一般生活,小至農民,大至整個科技公司,所以台灣在經濟層面上可以說是與中國交往頗深,對於中國的情感可謂更為濃厚。
在軍事層面上,台灣因為是小國,在國防軍事這種需要投入大量預算研發製造的行業並不在行,因此台灣的國防發展大多奠基於「他國」的幫助。而這個「他國」即是美國。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被賴清德浪費的一年
|
更多文章
)
從歷史來看,美國對台軍售的主要依據為1979年簽訂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雖其後的《八一七公報》北京要求華府減少對台之軍售,然而公報並沒有實質的約束力,美國仍然持續對台軍售。而近幾年台灣的國防預算不斷地增高,以2025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來看,有關軍事防衛的支出預計增長到佔GDP2.45%左右,超越過去年的2.38%,同比增長7.7%,總金額達到6470億新台幣。
不過這當中當然也免不了被批判的地方,包括美國新總統當選人川普就曾在選前多次提到台灣如果要美國保護,應該要支付「保護費」。而其在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更說台灣國防預算應該提高到GDP的10%,換算大約是2兆6千億元。美國前國安顧問也相繼提出台灣應提升國防支出到GDP佔比5%。暫且不論10%這種誇張的數字,GDP的5%有學者就估計大約是佔據中央政府總預算的43%,這是極爲恐怖的數字,代表政府每花兩塊錢就有一塊錢是用在軍事預算上。放眼國際,根據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的報告顯示,2023年國防支出高於5%的國家也僅有烏克蘭(37%)、俄羅斯(5.9%)、以色列(5.3%)等國。
因此美國近幾年來的態度,時常會令部分國民多所疑惑。而如果要加稅來增加國防的預算,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於2024年9月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進行的民意調查,針對「是否贊成政府增加國防預算,即使可能需要加稅」的問題,結果顯示:贊成(48.7%);不贊成(45.8%),台灣內部也並未形成一定的共識。
在軍事預算上,台灣內部雖然有時對於美國的態度上感到困惑,然而就台灣軍事武器的獲得與人才的培養上,美國都幫助了台灣許多,因此台灣與美國在這方面有著極為深刻的連結。
在文化層面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連結大致在民族、文化與歷史意義上。在歷史上,從夏商周一直到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兩岸人民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擁有相同的歷史。此外兩岸使用共同的語言也過相似的節日,擁有一樣的哲學傳統(儒家)。根據2021年的統計,台灣陸配人數達到35.1萬,在此脈絡下,兩岸在文化層面上有一定的連結。
而美國在台灣也同樣曾經留下了歷史的意義,諸如冷戰時期的協防台灣,那段時間甚至在台灣捲起了短暫的美國風。此外,美國在對外輸出的文化價值上,例如:MLB、流行音樂與高級學府(哈佛大學)等等也爲台灣人民所嚮往。
在文化的脈絡之中,台灣似乎與美中之間都有著一定的牽連,而這當中又會因為美國對外的文化影響力較強大,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連結因為時間與政治的關係而有所弱化。所以筆者推測台灣在對美的文化認同上是較高的。當然這並不代表台灣不喜歡自身的文化,而是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連結上」並未有明顯的凸顯。
在政治層面上,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兩岸開始進入類似兩國敵對的狀態,在經歷一連串的小型戰爭後,兩者開始進入交流從而停止軍事武力的對抗。兩者在政治體制上使用截然不同的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是一黨專政的獨裁體制;而台灣則是一般民主制度中的雙首長制。此政治體制的差異,使得兩岸在政治層面的認知與思考有著巨大的分歧。
近幾年中國大陸視統一台灣為其必要完成的歷史任務,且時不時透由對外的談話與軍事的嚇阻表達其態度,雖然中共現行的政策方針仍舊以「和平統一」為主,但其不排除武統的行爲都令大多數台灣人民感到恐懼。而根本上台灣當今也不願與中國大陸統一,其原因當然是政治制度的差異使然,台灣人民不願意放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而真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而在中國大陸不斷的威逼下,台灣人民對其的好感度也持續的下降。相對來說,美國則因對外傳播的民主制度與台灣相近,而其也時常在政治上爲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發聲,這種種因素都使得台灣人民在政治層面上是較為親近美國的。
在檢視了四項主要的因素後,其中我們會發現有三項台灣是較為親近美國的,而僅有一項是較為親近中國大陸的,所以是否代表台灣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想要與美國更為親近與中國大陸遠離。這樣的判斷筆者認為似乎過於果斷,畢竟每個人會因為每個因素在個人心目中的佔比不一樣,而呈現出不同的加權結果。舉例來說有的人更重視政治層面,其它因素他們反而不太在意;而有的人更重視經濟層面,畢竟先吃飽再說。
在綜合這些因素下,台灣人民對於當前政治局勢的期盼與想法到底是什麼?
台灣人民到底希望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來觀察民調。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對台灣民眾統獨立場所做的趨勢民調來看,近二十年的民調結果「維持現狀再決定」以及「永遠維持現狀」始終為最大宗。以2024年觀察到6月的結果來看,「永遠維持現狀」(33.6%);「維持現狀再決定」(27.3%);「盡快統一」(1.1%);「盡快獨立」(3.8%)。
這些數據呈現的結果,顯示出大多數台灣人民還是希望兩岸的關係保持「維持現狀」,原因就大致上是因為上述看到的台灣與美中錯綜複雜的關係,選擇獨立與統一對於台灣大部分的民眾來說都並非是一個好的選擇。而由此而延伸出的深層意識型態邏輯,大致上可以歸類為以下幾點:
2.台灣雖期盼能讓國際社會看見,但如果被中共打壓也不強求
在此六個意識形態邏輯上,筆者開始試著思考維持現狀的可能作法。但這邊我們也必須注意,美中台關係絕非台灣單方面就可以決定的,更多的時候取決於中美兩國的態度,畢竟台灣作為小國在國際社會上能夠決定的事情實在太少。不過台灣作為當事國,做好我們能夠做的,就已經很好了,其他就僅僅只能聽美中由命了。
給台灣政府的建議
在軍事軍購上,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認為不斷的軍購會讓北京對台灣的敵意不斷的增加,此外,不管台灣再怎麼購買武器也沒有用,因為戰力始終敵不過中國,因此主張應該試著降低軍事預算,透由其他方式保衛國家。而有些人則認為軍事的實力是奠基一個主權國家的基本,且台灣此時與大陸的關係緊張,如果不持續且擴大軍事預算無異於雙手投降,且國際社會也會對台灣的防衛決心打上問號,因此主張要持續且擴大軍事預算。
筆者認為台灣應該要持續且微幅的上調軍事預算,但也不代表應該上調的過於誇張,且政府也必須思考除了軍事以外保衛國家的方式。在購買的武器上必須朝向「不對稱作戰」所需的軍武,如此才不會對於台灣的財政造成過大的負擔且戰爭效果也較為顯著。此外,不對稱作戰有其一定的盲點,最主要是容易受到網路戰與資訊戰的牽制,因而政府應該要強力的培養資通訊有關的軍事人才,投入的資金也必須著重在這方面。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被賴清德浪費的一年
|
更多文章
)
然而現行台灣在軍事上所面臨的處境是軍事學校錄取人數與分數不斷降低,其背後反應的就是許多年輕人根本不想從軍,認為從軍本質上就是浪費時間,不如早點出去工作。因此整體軍中環境的改善以及提高從軍的誘因似乎是現在台灣軍事上面臨的最大課題。也因此筆者才主張一昧的增加國防預算根本沒有用,因為根本找不到人來操作這些武器。
此外,台灣屬於島國四面環海,不像烏克蘭那樣與鄰國接壤,戰爭時老弱婦孺還有遷徙到鄰國的可能,戰爭一開打一定是全民皆需備戰。因此建立全民國防的意識相當重要,防空演習應該要更為精確,防空洞的配置等等應該仔細的規劃。
如果要降低兩岸之間的敵意,方法有很多,如果是弱化我國國防戰力,當然也可以達到,不過這絕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因此有沒有什麼不損及主權與國家防衛能力下,可以降低兩岸之間的敵意進而增加善意的方式呢?筆者大致上歸納為以下兩個層面。
文化的交流是讓雙方在不碰觸政治核心議題下互動的一個重要管道,而以過去兩岸在文化交流的歷史來看,這些互動確實能夠使兩岸之間的緊張情緒有所緩解。舉個例子來說:前總統馬英九今年邀請中國大陸7所大學師生及桌球名將馬龍等人訪問台灣,在11月27日展開為期九天的交流行程。我們來看看大陸對此是如何回應的?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陸方歡迎更多台灣青年到大陸走走看看,交朋友、結情誼,與大陸青年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不斷匯聚青春力量……」這樣的交流為兩岸之間的仇視情緒稍稍緩和了一些。
不過這當中也因為陸生團在訪問時脫口說出「中國台北」而引發爭論,而部分團體也發起了一些抗議的行動,讓交流有所失焦。
以兩岸來說,藝術的政治語言是什麼意思?其大致上意涵就是「我們(台灣)說我們認為的,你們(中國)說你們認為的,可能兩者不太一樣,不過也沒關係,因為其中必定有相同的部分,這些相同的部分就是一種善意的表達。」什麼意思呢?
舉「九二共識」為例,雖然其意涵上面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國台辦對於九二共識的解釋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表明雙方在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進程中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簡言之,「一個中國」原則是其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而台灣方面,國民黨對於九二共識的詮釋則著重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民進黨則認為九二共識已被習近平定調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所以不願提起。
撇除民進黨的立場而言,國民黨與中國在「一個中國上」有共識,而這種共識筆者認為著實有其必要性。因為在如此表述時,並不會對台灣的主權產生實質的影響,然其卻能讓中國大陸感受到善意,進而能降低兩岸之間的歧異與敵意,而北京也時常提及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的前提。雖然這樣的藝術政治語言並非能夠作為解決兩岸問題的終極解答,但對於緩和局勢卻有其一定的功用,且如果在未來真的要解決政治問題,往往也需要雙方建立在一定的善意下,才能夠有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或許吧?當然對大部分的台灣人來說,不解決當然比較好。)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被賴清德浪費的一年
|
更多文章
)
不過也不是只有九二共識是一種藝術的政治語言,台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席在過去所提及的「兩岸一家親」也是一個例子,雖其與九二共識內容上有差異,但也獲得了大陸方面的肯定,筆者認為這也是類似意義的表達。如果當今的執政黨想要重新與大陸交流與互動,但並不想要使用九二共識這種過去藍色色彩較重的概念,筆者建議必須要提出類似內涵的語言。
上述這些善意的體現,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即「在不觸碰根本問題下增加善意」,當然也可以說它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是一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語言,因為對他們來說終極目標就是要統一台灣,但以現階段來看確實是有效的。
而有論者之批評,筆者大概可以以一段話簡要的回答:「這些交流與語言的表達對台灣有產生任何主權上面的動搖嗎?」
在檢視了這兩個建議後,其實背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突破「親美即反中」的框架。
以冷戰時期來說,小國必須要試著尋找一個大國來依靠,但台灣的處境因剛剛所談論的情況而難以如此作為,且如今的美中關係也還未到達冷戰的地步,因此似乎過於傾向哪邊對台灣來說都並非一個良好的選擇。這邊筆者要表達的不是台灣應該試著在中美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這在國際政治現實上太過困難且過於理想,而是台灣不能「過度」傾向某一方,可以傾向,可是過度的時候就會嚴重損及台灣的利益,過於親美可能就要付出難以想像的保護費、經濟問題以及戰爭危機……;而過於親中則有統戰等等之類的疑慮。
在2022年8月2日至8月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引發北京的強烈關注,更稱此次訪問為「竄訪台灣」,而隨後更產生一系列的軍事演習以及股市的震盪。未來台灣政府似乎要更為仔細衡量這樣的作為對於台灣來說是否有利。
因此以現行台灣的處境來看,對美的軍事採購應該持續,全民國防的意識也應該深化,而在對中上面也可以利用藝術的政治語言以及交流互動來增加兩岸的善意,進而避免衝突的可能,最終突破「親美即反中」的政治框架。
在探討完建議政府可以實施的政策意向與態度後,作為普通公民的我們是否也有能夠做的事情呢?
給台灣人民的建議
筆者給的建議大致上可以分為二項,而這兩項建議的目的背後最主要是期盼我們能夠保有更多貼近中間的立場,又或者即使有立場,也能夠奠基於事實與事件的全貌,避免我們成為一個毫無思辨能力的政治的狂熱者。維持現狀需要更多的理性以及成熟的思維,若這些聲音逐漸的強大,鷹派的聲音才能夠愈發的式微,這對於維持現狀來說絕對有其根本上的助益。
花點時間關注政治吧
現代人大部分關注政治的方式是經由新聞的簡短報導(1-2分鐘),或聽名嘴在電視上的發言。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方式能夠使我們快速的獲得政治上的資訊,但這些資訊有時因為簡短而論述片面又或者新聞媒體的現實,新聞往往變成評論,使的我們接收的資料來得並非這麼的中立且完全,而導致我們因此有被帶風向的可能。
因此筆者建議如果要真正的關注與理解政治,可以試著直接去看看原始的影片,像是各黨團未剪輯版的記者會,又或者立法院的ivod,再搭配新聞媒體的報導與評論。當然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實務上筆者認為這可能過於困難,畢竟有的時候這些影片有點無聊又或者過於冗長,所以這或許是一個過於理想的作法。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被賴清德浪費的一年
|
更多文章
)
那有沒有比較折衷一點的方式呢?筆者認為可以試著儘量去看15-20分鐘有論述脈絡的影片又或者長篇的新聞與評論。因為政策的討論往往並非三言兩句講得清楚的,它需要有較為完整的脈絡才能夠勾勒出來。此外,我們有時接觸到的媒體與作者難免會有立場,這並不是不好,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接觸政治的人時常都會有立場,筆者不是認為有立場就不能看,而是要試著去分辨這些立場是否奠基於事實以及事件的全貌。
所以花上一些時間關注政治有其一定的必要性,畢竟一個比較現實的問答就是「民主除了需要爭取也需要維繫」。我們都知道民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爭取與抗爭,但卻往往忽略了後面的維繫。如果我們種了這顆樹,卻忘了為它施肥以及澆水,長時間使這顆樹缺乏養分,最後這顆樹只會漸漸的凋零甚至死亡。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台灣的民主長存,那就請試著按照上述筆者建議的方式「花點時間」試看看吧。
此外,近幾年筆者也觀察到一個比較糟糕的現象,某些反共網紅(當然也有舔中,不過佔的比例比較少)基於不是事實的事件不斷在台灣散播仇恨言論更藉此獲取暴利。而部分不知道的民眾也因為影片看似相當真實,而認定影片所散播的仇恨行為屬實,而激起仇恨且恐懼的心態,而導致極端政治立場者的增加。
這些網紅以為他們在守護台灣的民主,但其本質上卻只是藉此獲利而不惜傷害台灣民主的自私者,而這些人往往在政治上的專業知識也相當欠缺,可以吐槽的點實在太多。所以筆者建議這些所謂反共網紅的影片實在沒有去看的必要性,對於台灣的民主只會有傷害沒有任何幫助。
包容與交流
許多時候我們不願與他人談論政治就是因為有時會遇到那種只問意識形態而不問是非的人,這會讓我們覺得這樣的溝通與交流沒有任何意義,換來的只有一肚子的火。而我們也會在這些經驗之中體認到談政治最後就是吵架,因此我們不願意再與他人談論政治,所以我們總是聽到某些長輩說「閉嘴!不要講政治。」
當然這些行為背後是希望家庭和樂融融,然而如果仔細思考的話,這樣的想法似乎並非來的這麼正確。因為當大家都不願意與身旁的人討論政治時,大家的意識形態就只會愈發的鞏固且限縮,進而使得極端政治立場有機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出現,激起社會之間的對立與矛盾。
民主需要更多的包容與尊重,我們當然樂意與跟我們立場相近的人談論政治,然而並不代表我們需要完全切斷與不同立場的人談論政治的可能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可以帶著開放與包容的心態聽聽他們在想什麼,然後試著與他們溝通與交流,這就有機會使得自我與他人的政治立場不會過於死硬,進而降低極端政治立場的出現。而即使遇到那種相當極端的人,也可以聽聽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然後就笑一下吧!
綜觀整篇文章,我們一開始在經濟、軍事、文化與政治方面分析了台灣為何在美中之間感到矛盾,進而理解了台灣人「維持現狀」的意識形態何以生成。隨後筆者分析了此意識形態背後可能的意涵,並從中歸納出六點背後的深層邏輯。在這些邏輯之下,筆者在給政府的建議中給出解決軍事問題與提升國防意識與善意表達兩個建議,而這些建議最主要是希望台灣能夠試著突破「親美即反中」的政治框架。最後,則回歸一般的普羅大眾,作為一般公民的我們,也必須花點時間關注政治,基於事實了解國內政治議題的大致面貌。此外,理想與包容的與他人討論政治對於台灣的民主也有其根本上的助益。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被賴清德浪費的一年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