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雄觀點:關稅戰促使美國加速衰敗,中國趁勢崛起

美國總統川普大開地圖砲大打「關稅戰」,反而把美國打得鼻青臉腫。(美聯社)

2025年4月,全球市場因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陷入劇烈震盪。川普政府自年初以來不斷加碼關稅,甚至推出「對等關稅」政策,試圖以單邊主義重塑國際貿易規則。然而,這一政策不僅未能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承諾,反而將美國推入多重經濟困局。

川普的關稅戰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國大陸與其他地區的合作,但這種合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限制。中國正在積極尋求降低對美依賴,強化區域經濟聯繫,但美國的「連帶制裁」威脅,也會使得這種轉變變得更加複雜。這場貿易戰不僅影響中美雙邊關係,更深刻地改變了全球貿易格局和區域合作模式。

美國歷史上多次試圖通過高關稅解決經濟問題,但結果無一例外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2萬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至歷史高位,直接導致全球貿易萎縮66%,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5%,大蕭條加劇。經濟學家傑瑞米•西格爾直言,川普當前的關稅政策是「95年來最嚴重的政策失誤」,與1930年的錯誤如出一轍。

相同的,小布希政府2002年對鋼鐵加征30%關稅,雖短暫保護了鋼鐵業,卻導致下游行業成本激增,最終流失20萬個崗位。歷史證明,關稅壁壘無法解決結構性經濟問題,反而會引發連鎖反噬。如今,川普無視教訓,將平均關稅稅率推高至遠超歷史水準,甚至威脅對部分商品加征84%關稅,其後果可能比1930年代更嚴重。

美國當前通脹率已處於高位,而關稅政策直接推高進口商品價格。摩根大通預測,新關稅將導致美國CPI上漲1.5%--2%,汽車價格平均上漲4000美元,電子產品、服裝等日用品價格全面攀升。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指出,97%的服裝和鞋類依賴進口,關稅成本最終由消費者承擔,低收入家庭首當其衝。耶魯大學測算,普通美國家庭年損失可能達3800美元。

川普試圖通過關稅迫使製造業回流,但美國勞動力成本是新興經濟體的8~10倍,且供應鏈重建需數十年。以造船業為例,美國全球份額不足1%,而中國占50%以上,勞動密集型產業回流毫無競爭力。即便部分企業被迫返美,高昂成本也將削弱其全球競爭力,形成「內卷化」陷阱。

美國國債規模已突破36萬億美元,2025年需支付1.2萬億美元利息,而財政預算僅6萬億美元,缺口巨大。川普試圖通過關稅增加收入,但各國反制導致美債遭拋售。中國4月9日拋售200億美元美債,引發連鎖反應,美元信用受損,甚至可能觸發匯率危機。

在川普關稅政策衝擊下,中國與東盟、歐盟等經濟體深化合作,推動人民幣在區域貿易中的使用。例如,中國與東盟國家加速推進自貿區升級談判,並通過單邊開放政策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範圍。2024年資料顯示,中國對東盟出口中約30%以人民幣結算,較2020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 (相關報導: 周永秦觀點:川普的經濟邏輯 更多文章

美國關稅政策疊加債務危機(美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削弱了美元信用。多個國家為了規避美元波動風險,反而增加人民幣儲備。例如,俄羅斯、巴西等國在能源貿易中逐步採用人民幣結算,中東產油國亦探索人民幣石油交易機制。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2024年資料,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占比為4.5%,僅次於美元(42%)和歐元(32%),穩居第三位。但需注意,這一排名主要反映跨境支付份額,若以貿易結算總量衡量(包括非SWIFT管道),人民幣的實際使用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