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用AI並相信它們有一天將統治世界的人以為,現在問問題時加個「請」和「謝謝」,未來就有機會被饒過一命,但其實這個看似有禮貌的行為,有可能讓AI更討厭你!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近期坦言,GPT在處理這些禮貌用語時,很可能額外耗費上千萬美元的算力。
「謝謝」竟然燒掉幾千萬?
阿特曼日前於社群平台X回應網友提問時表示,光是用戶在與AI互動時輸入「請」或「謝謝」,就可能導致數千萬美元的額外成本,這些看似「禮貌」的文字,其實都需要透過複雜的模型運算、資料調取與伺服器冷卻才能生成回應。根據美媒《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產出一封約100字的AI信件,所消耗的電量可點亮14顆LED燈泡1小時,更別提每天上百萬人與AI對話,累積下來的耗能與水資源,遠比想像中的龐大。
用「Please」真的是有禮貌嗎?
網路作家馮睎乾十三維度在臉書發文分享,有別於華人社會重視「有禮貌等於好人」的直覺思維,語言學者指出,「please」一詞在英文歷史中其實充滿變化且具有爭議。
「please」這個詞最初的形式其實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熟悉使用的單字,而是完整的句構「if it please you」(如果這讓你高興),其中的「please」是虛擬語氣動詞,就像「truth be told」(坦白說)中的「be」一樣,源自法語的「s’il vous plaît」,直譯會是「你高興的話」,如今的意思則為「請、麻煩你」。
而來到莎士比雅時代,人們並不會單用「please」來表達請求,戲劇中常見的是「I pray you」、「beseech you」或「prithee」等詞彙,這些字眼語氣顯示出真正的懇求態度,即便偶爾出現「please you」,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只使用「please」一個單字。
直到十八世紀,英語權威人物約翰生博士(Samuel Johnson)在其字典中,仍將「please」視為動詞,解釋為「屈尊」(to condescend)與「依從」(to comply),並指出這是一種「禮儀用語(a word of ceremony)」,當時的用法仍需搭配「to」,如「please to come in」,語感也與現在截然不同。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為了口語上的快速,人們才逐漸將「please」濃縮成單字使用,也就出現了我們今日所熟悉的「Please help me」這類的表達,然而用法雖簡化,「please」並不代表真誠的,有語言學者指出,這個詞有時也會被用來傳達諷刺、懷疑、甚至不耐煩的情緒。
禮貌不只是對人,也是對AI的「輸入策略」
針對是否要對AI說「請」或「謝謝」,微軟AI設計總監比佛斯(Kurtis Beavers)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即便AI沒有情感,語氣仍會影響它的反饋質量,因為禮貌語句是有助於AI建立清晰、合作的語境,甚至能生成更合適的專業回應。 (相關報導: OpenAI放話買下Chrome ChatGPT未來可能有這些「神級瀏覽功能」 | 更多文章 )
而根據《華盛頓郵報》與加州大學在2024年底的一份調查顯示,有67%的美國人自稱對AI保持友善態度,當中超過半數表示這是出於「做人的基本」,另有12%坦承,是為了如果AI哪天暴動,也會因為平常的禮貌態度而放過一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