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民黨的政治算計,中間選民的觀感

筆者認為,國民黨面對罷免潮啟動「倒閣」戰術,短期內可重振士氣、轉移焦點,卻也可能在布局混亂與選區重劃中自陷困局,長遠而言恐將自斷政治生路。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資料照,國民黨提供)

在大罷免浪潮下,中國國民黨提出的「你罷,我也罷」的政治策略,但在第一階段連署過程中,再次上演先前幾次公民投票連署的「高死亡率」,遭許多中間選民甚至是敵對陣營質疑不是再次抄錄黨員名冊,進而引發出政治危機。

在0417的抗爭當中,立委謝龍介不僅推倒柵欄還鼓吹支持者「衝進去」,再次喚醒民眾在20年前對時任立委邱毅指揮司機開車衝撞法院的不良記憶。黨主席朱立倫不僅違反《集會遊行法》在禁制區集會,同時也對到場的非國民黨支持者網紅肢體語言與攻擊,無一不是在激起更高程度上的對立。

此刻,台北市長蔣萬安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喊話要「倒閣」,這背後呈現的其實是改革、進步派對民意最後的掙扎,同時也是非常高明的政治算計。其一,「倒閣」提出後,在宣傳與審查上面可以短暫恢復國民黨的士氣,並打擊「割藍委」行動,只要有回血並重新檢驗民意,那麼只會是犧牲台灣民眾黨的席次,再次回歸傳統的藍綠對決,對國民黨而言也會是好事。

第二,發動「倒閣」後,立法院長韓國瑜其實可以技術性拖延審查期,並在正式成案前撤回,在第二階段連署的緊要關頭,能夠分散中間選民對罷免團體「割藍委」行動的關注,導致猶豫不決甚至可能帶點政治冷感的那些人索性不行動,這些團體最終功虧一簣也驚險保住這些藍營立委的寶位。

最後的最後,國民黨團若果真的沒有順利倒閣而藍委成功被割席拉下馬後,衝擊的是地方選舉的版圖與生態。這些人沒辦法再次參加下一屆的立法委員選舉,若真的回歸地方也會影響到2026年的地方布局,在沒有充足的人力與資源下,國民黨中央如何與地方勢力該如何重新布局呢?

不僅是布局被打亂,先前關鍵評論網刊登地方工作者曹家豪〈依法十年可檢討一次:除了大罷免,也該讓選區重劃成為革新政治的手段〉此篇社論時提到「穩定執政」的選票最大化方案,若果在罷免浪潮後,部分藍委成功被割席拉下馬的情況下,民主進步黨籍的立法委員佔多數而考量選民結構進一步改變選區架構,那麼就會產生新的政治形態,地方勢力便會有高可能與國政脫鉤,而適應不良的保守勢力席次便會變成「四分之一有點少、三分之一有點多、二分之一不可能」的型態,府、院、黨便會在改選中屢次完全執政而「朝小野大」的便不復存在。

況且就算提了倒閣,最終要否解散立法院也是握在總統賴清德身上,倘若民主進步黨沒興趣倒閣重選,可以不解散立法院而換新的行政首長上台,除非罷免投票真的把藍委通通割席,否則立法院的鬧劇仍會繼續,藍綠的對抗也會一路走到2028,這真的對國政是好的嗎?國民黨的政治算計是不是把自己的路給算死了呢? (相關報導: 黃呂錦茹是國民黨什麼咖?起底「藍營高層關係網」秒懂!從郝龍斌到蔣萬安都靠她 更多文章

*作者為時事觀察家、學權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