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動半導體自主化的戰略再度面臨挑戰,被譽為中國產高純工藝系統領軍企業的至純科技,日前突如其來地下修2024年度業績預告,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將驟降至僅人民幣2000萬元至3000萬元(約台幣8900萬至1億3000萬元),較去年同期銳減九成,重挫市場信心。
研發與壞帳壓力雙重夾擊,帳面淨利幾近蒸發
根據至純科技4月22日發布的公告,原本預估淨利為人民幣9000萬至1.35億元(約台幣4億至6億元),但現大幅下修至原估中值的約兩成,顯示公司財務壓力遠超預期。這一突如其來的調整,也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政策下的又一次挫敗。
業績下滑的主因,據公司公告指出,主要來自研發投入增加與會計政策調整導致的信用減值準備暴增。具體而言,至純科技針對回收風險較高的應收款項新增提列單項信用減值準備,並將壞帳準備率上調兩個百分點,兩項措施大幅壓縮了淨利空間。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公司甚至預估將出現人民幣4000萬至6000萬元(約台幣1億7000萬至2億6000萬元)的虧損,顯示其核心營運面臨嚴峻挑戰。對此業界分析認為,至純的應收帳款結構恐暴露出資金鏈條的不穩因素,未來現金流或將持續承壓。
晶片自主化象徵企業陷困境,政策成效受質疑
成立於2000年、2017年登陸上交所的至純科技,一直被視為中國推動「晶片自主化」的重要象徵企業之一。該公司旗下業務廣泛,涵蓋半導體、微電子、生物醫藥、光伏等高科技領域,並以「實現國產替代」為創立初衷。根據其官方資料,公司致力於為集成電路產業提供高純工藝系統與專業裝備,是中國少數能在高端製程設備領域挑戰外資巨頭的本土廠商。
然而此次淨利暴跌事件,無疑對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信心投下陰影。隨著美中科技戰持續發酵,中國亟需在晶片設備、材料與技術端取得突破,至純的業績失利意味著中國多項關鍵技術都仰賴於先進國家的問題依然嚴峻。 (相關報導: 美國「限制出口」反讓中國佔領主導位!1問題害全球價格大跌…重現2產業慘劇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