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本月8日拋出震撼彈,揚言將針對藥品課徵關稅,以促使藥廠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此舉不僅讓國際藥廠緊張不已,也讓仰賴進口藥物的台灣醫界如臨大敵。儘管台灣對美國為藥品進口逆差,專家仍警告,藥價上漲與缺藥潮已迫在眉睫,台灣「市場小、議價弱」,將是首波遭殃對象。
川普喊話藥廠「回美」,台灣憂缺藥潮:我們會是第一個被犧牲的!
根據《CTWANT》報導,美國於4月2日正式啟動新一輪關稅戰,原本藥品被列為豁免品項,豈料川普於8日突然改口,聲稱將針對藥品與半導體啟動國安調查,為徵收關稅鋪路,意在迫使藥廠回流美國設廠。默沙東、禮來等國際大廠隨即面露難色,部分如嬌生、諾華、阿斯特捷利康等企業甚至已宣布設廠計畫。
但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直言,要在美國設藥廠,沒有4、5年完不成,何況從土地取得、法規符合、到人工成本都將推升藥品製造價格,即使不在美國設廠,也得面對各國不同關稅體系帶來的複雜成本計算。
台灣「健保藥價低」成最大破口
儘管美方是否真正課徵關稅仍未定案,台灣醫界已聞風色變。台灣藥品法規學會理事長康照洲指出,美國建廠成本驚人,一座新藥廠花費可能高達20億美元(約新台幣649億元),後續價格轉嫁勢在必行。
關稅加價後,誰來吸收這筆成本?黃金舜分析,一旦談判破局,最先受到衝擊的將是像台灣這類市場規模小、健保價格壓低的地區。「我們一定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市場。」
回顧2023年俄烏戰爭期間,全球原料短缺導致台灣爆發30年來最嚴重缺藥潮,曾高達131項藥品斷貨,其中不乏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就連老牌抗憂鬱藥「百憂解」也於2024年告別台灣。
五大類藥物恐首當其衝
專家直言,這波潛在的缺藥危機更難預測。黃金舜指出,原廠藥、癌症藥、罕病藥、抗生素與心血管藥等五大類為重災區,「因為幾乎都在美國」。
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健保支付藥品約1.4萬個品項,其中美國進口藥達177項,支出約占健保藥費總額10%,大多集中在癌症藥物。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坦言,癌症藥物價格一旦上揚,自費比率恐超過目前的30%,將進一步壓垮病患家庭。
50億癌藥基金難敵關稅壓力
面對潛在藥價上升壓力,民間呼籲政府加速擴充癌藥基金。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健保署自今年起實施醫院總額制度,已導致部分高價新藥遲遲無法進入院所,一旦藥價再上升,可能讓更多病人無藥可用。 (相關報導: 台灣最大疫苗商出事了!「上百隻老鼠臭翻實驗室」恐汙染樣本…她屢出包仍被偏愛 | 更多文章 )
目前健保署設有50億元暫時性癌症用藥基金,蔡麗娟呼籲應翻倍至100億元,確保病人用藥不因貿易政策受阻。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則回應,若藥價受關稅影響確有波動,健保總額中可動用20億元風險調整移撥款,另備有1600億元安全準備金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