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詐騙的距離 比想像中還要近

隨著網路發展,詐騙方式越來越多元,根據警政署資料統計,財務損失最嚴重的是投資詐騙。(圖片來源:Pixels)

詐騙事件屢見不鮮,先前一名退休女醫師七千萬被詐騙集團騙光,甚至還拿房子去二胎借錢出來被騙,就連名人郭彥均、譚艾珍也跳出來爆料自己被騙的經歷。「詐騙」並不遙遠,每天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讓人不免好奇,為什麼有人受騙呢?明明這些訊息聽起來有點假,是不是因為受害者貪心才上當呢?

隨著網路蓬勃發展,詐騙手段與管道也越來越多元,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25年開春的短短8天內,全台詐騙案件數就已經累積高達3931件報案受理,財產損失更是突破31億新台幣!細究目前的台灣詐騙案件,第一名至五名分別為「假投資真詐騙」、「網路購物詐騙」、「假買家騙賣家詐騙」、「假交友(投資)詐騙」、「假中獎通知詐騙」,財物損失最重的就是第一名假投資真詐騙。

為了遏止詐騙事件,政府一直想辦法加重其刑,儘管修法加重,詐騙事件仍是層出不窮,甚至在數量及金額上皆與日俱增;究竟是為什麼被騙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連詐騙被害人的數量也節節上升?為了深究詐騙背後的真相,風傳媒編輯團隊特地前往北部某矯正機關,與詐騙集團車手、機房進行訪談。

詐騙集團常用的三個餌:恐懼/需要、利益、合理化

曾在詐騙集團待超過十年的小王(化名),被問及詐騙是否有可能被杜絕時,他想也不想便脫口直言,「不可能!因為人性的『貪』!」而他也指出,詐騙集團的運作,就是利用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弱點。這也說明了被詐騙的人,不乏高學歷高收入者,他們之所以會上鉤,就是吃到了詐騙集團丟出的三個餌,恐懼/需要、利益及合理化。

常見的詐騙便包含「你的帳戶涉及不法被鎖了」(恐懼)、「你網購的東西帳款有問題」(恐懼),都得先取得個人的「個資」進而進攻「弱點」。投資型的詐騙,也要先同理到被害人的「興趣與需求」(利益),是愛錢還是愛色,再進而建立關係。接著,詐騙集團便會提出方案:「你只要按照我們的指示操作就沒事了」,「我有一個高報酬內線投資計畫,但我只想找信得過的人」(合理化)。「詐騙建立在信任之上」,是詐騙的第一步。詐騙集團利用了解、同理被騙者的情緒,進而讓受害者產生信任,這也是為什麼詐騙內容無論如何翻新,屢屢奏效的原因。曾擔任車手的A便舉例,「面交取款時,有些受害者還會興高采烈地主動把錢給我們,甚至詢問是否會有高的投報,看到他們的樣子,隱約知道自己是犯罪,卻也會覺得他們是自己心甘情願被騙,就沒有那麼大的罪惡感。」

社會弱勢多淪為詐騙集團的棋子

至於詐騙犯罪被告人數的暴增,除了共打協議的名存實亡外,讓在海外詐騙集團主謀可不斷招募新血外,有源源不絕的青少年嫌犯願意加入也是個成因。 (相關報導: 台灣又有新詐騙手法!「1說詞讓民眾好心急」下秒就給錢了,光桃園被騙走8.7億 更多文章

根據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調查,近年來,少年犯罪案件數第一的不是傷害案件及藥物濫用,而是詐欺,特別是隨著即時通訊軟體、社群平台的普及,更成為詐騙集團快速招募、聯繫少年的方式。小王以機房為例,人數約為30-40人規模,平均三個月內就要變更機房據點,裡頭的人來來去去,通常不會用同一批,因而需要大量的新血,「詐騙新人召募當然不可能光明正大,很多是朋友間的口耳相傳或介紹,或者是被『兼職打工』這類的話術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