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股銀行打詐不力 中華郵政 第一銀 合庫 彰銀 台銀的兩大病灶

2024金融機構警示帳戶大增28.8%,尤其中華郵政更是三年激增4.8倍,成為警示帳戶最多的金融機構。

近年來,網路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又以假投資詐騙居冠。2024年金融機構警示帳戶大增28.8%,中華郵政三年來警示帳戶激增4.8倍,成為年度警示帳戶最多的金融機構,第一銀行、合作金庫、彰化銀行、台灣銀行也名列前茅,成為投資詐騙的溫床。

為什麼官股銀行打詐成效不彰?檢調人員透露兩個原因:第一,公股銀行的數據(DI)和人工智慧(AI)工程落後,無法針對警示帳進行有效比對和控管。高階檢調官員說,跟官股銀行相比,民營銀行因為有股東的壓力,打詐非常用力,例如中國信託銀行2022年是警示帳戶第一名,該銀行的資訊長帶著團隊到檢調單位取經,強化DT和AI建設,嚴格比對,鎖定警示帳戶之後就予以凍結。台新銀行的態度也很積極。

設備落後 態度消極

官股銀行可能受限於預算,打詐的硬體和軟體都落後。

第二是態度。檢調人員表示,官股銀行是鐵飯碗,打詐有沒有效,不影響生計。同樣一件事,檢調通知金融機構,民營銀行很快回覆並回應改進,官股銀行的節奏很慢,甚至不聞不問,我行我素,尤其是中華郵政和台灣銀行,老大心態。

這些官股銀行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都是官派,每個都有來頭,不要說檢調機關,連金管會都不太管得動。

在數位科技的推波助瀾下,詐騙產業入行門檻降低和技術更加先進,讓詐騙從傳統電信詐騙一路擴大延伸到數位圈套,讓詐騙產生新的變化。為了防詐,政府也祭出相關法令配套,讓官股銀行產生防作的效力。

根據打詐機關的統計,2023年詐騙財損金額約88億元,2024年飆升至502億元,平均一天336件詐騙發生。在龐大的詐騙事件中,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 打詐儀表板每日公布的數據,無論件數、詐欺金額,詐騙手法,均是「假投資詐騙」案件名列第一。

投資詐騙 總數最多

根據最高檢察署統計資料分析,假投資類型警示帳戶3年來個數消長、金融機構防詐、洗錢防制的成效,2022至2024年假投資型警示帳戶,逐年大幅增加,2024比2022年增加 31696 個,成長92.8%,隔年近乎翻倍成長,令人憂心;2024年警示帳戶總計12萬7039個,其中假投資型警示帳戶6萬5858個,超過總數一半。

其中,詐團的最愛的警示帳戶,也就是前十大警示帳戶金融機構,「中華郵政」三年激增4.8 倍,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1821個、 6008個、 10619個,3年間增加 8798 個、4.8 倍,2024年攀升至第1名。反觀中國信託警示帳戶2022年10432個、2023年7852個、2024年6033個,共計減少 4399個,遽減 42.2%,2024年名次也降到第3名,也是前十大警示帳戶金融機構「唯一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回溯111年、112年前十大警示帳戶,八大官股銀行占了4家,113年不減反增到5家,分別為第一商銀(2)、合作金庫(5)、華南銀行(7)、彰化銀行(9)、台灣銀行(10),而第一銀行連續在111年、112 年都第3名,113年更前進到第2名,連台灣銀行都擠進前十大,數據顯示官股銀行每年都增加。 (相關報導: 113年警示帳戶消長的風險意識 更多文章

此外,113年兆豐銀行(12)1,999個占3%,臺灣中小企業銀行 (13)1,728個,占2.6%,土地銀行(14)1,608個,占2.4%,這三家官股銀行的表現也不盡理想,綜觀來看,113年郵局、八大官股銀行警示帳戶 35,566個,占54%,在在顯示警示帳戶的防制措施落實不彰,郵局及官股銀行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