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任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1日逝世,「誰會是新任教宗」也成為國際媒體猜測的熱門話題。那麼天主教會究竟如何選出每屆教宗呢?
身兼梵蒂岡與全球教徒精神領袖的教宗,是經過秘密會議(conclave)遴選而出,這個詞彙在拉丁文中,本意為「鎖上的房間」,選舉過程多半採取閉門不公開的方式,因此賦予它高度神秘的色彩。
誰有資格當選?
候選人必須是男性,並已受洗為天主教徒;儘管沒有明文規定,但歷屆幾乎所有當選的教宗,在上任前都擁有樞機主教(cardinal)身份。
誰可以投票?
教宗是由120名「未滿80歲」的樞機主教選出,截至今年1月22日,全球目前共有252名樞機主教,其中138人符合年齡條件。但外界並不清楚120名遴選成員,究竟是依何種標準選出。按照過往經歷,80歲以上的樞機主教可以參與前期會議,但他們無法進行投票。


選舉過程為何?
秘密會議的第一天會舉行特別彌撒,隨後樞機主教團走入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吟唱祈禱文與聖歌,請求聖人與神幫助他們選出新教宗。每位樞機主教需將手放在福音書上,並發誓「絕對忠誠」,永不洩露會議細節。
主持宗座禮儀的總典禮官,此時會大聲喊出「Extra omnes」(拉丁文,意為「所有人出去」),除樞機主教外,所有人必須離開,投票程序隨即展開。過程高度保密,根據教區人員的說法,假如有樞機主教洩露會議內容,將面臨絕罰(excommunication,意指驅逐出教),而教堂在會議前後都會被仔細掃描,以防存在竊聽裝置。

他們如何投票?
每位樞機主教會在選票上,寫下自己囑意的候選人,選票上印有拉丁文「Ego eligo in Summum Pontificem」(意為「我選擇最高教宗」)。樞機主教依序走向祭壇,投票前先進行宣誓後,再將選票折疊放在圓盤上,投入橢圓金銀色票匭。投票結束後,由三位計票官(scrutineers)逐一打開選票,記錄候選人姓名並公開大聲唱名。
所有選票的結果會記錄在文件中,同時將存入教宗檔案館。當計票官唸出每張選票的名字,會使用針穿透選票上的「eligo」(拉丁文,意為「我選擇」)一詞,然後用線綁起選票並打結。最後在結果出爐時,把整捆選票放入教堂壁爐焚燒,此時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結果未定,那會直接焚燒產生黑煙;假如新教宗誕生,則會在選票放上特殊物質,讓焚燒後冒出白煙,告知外面所有教徒這個好消息。
The conclave to elect John Paul I's successor began on 14 October 1978 and ended two days later on 16 October, after eight ballots, with the election of Cardinal Karol Wojtyla as Pope. pic.twitter.com/a5ATEzt6Ym
— Vatican News (@VaticanNews) October 16, 2022
秘密會議會持續多久?
首日僅進行一次投票,之後每天最多可進行四輪投票,新教宗必須獲得2/3絕對多數支持才算當選。假如三天內無人當選,將暫停一天。重新開始投票後,若再經過七輪仍無結果,會再次暫停一天;以此循環,直到12天的投票程序結束為止。倘若在進行33輪投票後,仍沒有人能取得絕對多數,將根據退休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新訂的規則,改為由得票最高的兩位候選人進行決選。在此決選中,這兩位候選人不得投票。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美中經濟脫鉤催生「新冷戰」陰雲 | 更多文章 )
回顧歷史,秘密會議最長的一次,發生在13世紀、教宗額我略十世(Pope Gregory X)的選舉過程,當時一路從1268年11月延續到1271年9月,因各方派系鬥爭與外部勢力干涉而無法達成共識。到了近現代,基本不會再有類似狀況發生,20世紀的秘密會議平均僅需三天時間,而21世紀至今的兩次秘密會議(選舉方濟各與本篤十六世),分別進行五輪與四輪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