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採取重大行動,旨在振興美國嚴重落後於中國的造船產業。4月10日,川普正式簽署行政命令,啟動一系列促進產業成長的政策措施。該命令要求相關政府機構制定「海事行動計畫」(Maritime Action Plan),同時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具體建議清單,以應對中國在造船領域被指控的「不公平競爭行為」。這一舉措凸顯了美國政府對造船業戰略重要性的重新評估。
在美國造船產業復興計畫的核心,存在著一部超過百年歷史的法律——《瓊斯法案》(Jones Act)。作為1920年《商船法》(Merchant Marine Act)的一項關鍵條款,《瓊斯法案》規定美國港口之間的貨物運輸必須由美國建造、美國擁有且船員至少75%為美國公民的船隻承擔。這項法律在美國制定之初目的是加強國家安全,但如今卻成為產業發展的爭議焦點。
國安與市場競爭力的矛盾,美國陷兩難
《瓊斯法案》的支持者認為這項規定對維護國防安全不可或缺,能有效限制外國勢力進入美國水域;然而批評聲浪則指出,正是這部法律嚴重削弱了美國造船業的國際競爭力,使美國在全球造船市場上逐步邊緣化。
數據顯示,中國目前主導全球50%以上的造船市場,而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僅約0.1%。根據華盛頓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分析,美國在造船領域明顯落後於中國等「接近對等的競爭對手」,差距之大令人震驚。
喬治梅森大學梅卡圖斯中心(Mercatus Center)資深研究員韋若妮卡.德魯吉(Veronique de Rugy)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真的想讓美國航運業起死回生,第一步應該就是廢除《瓊斯法案》。雖然這不是全部解方,但至少是個起點。」她進一步解釋,由於美國造船成本遠高於中國、南韓或日本等競爭對手,這部法律實際上導致美國造船數量大幅減少,船隊設備也日益老化與過時。
《瓊斯法案》限制市場競爭引發質疑
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柯林.葛拉波(Colin Grabow)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瓊斯法案》雖非美國造船業衰退的唯一原因,但確實是主要因素之一。「這個產業的門檻已經低到讓人難以想像,沒有《瓊斯法案》我們還能更糟嗎?」葛拉波反問道,「我認為反而會更好。因為一個產業如果沒有競爭壓力,它終將失去競爭力。這幾乎是定律。」
面對這一爭議,包括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麥克.李(Mike Lee)在內的多位國會議員已多次嘗試立法廢除《瓊斯法案》。李於2024年1月提出《開放美國水道法案》(Open America's Waterways Act),明確提議廢止這部百年法律。李的辦公室已確認,他計劃在本屆國會再次提出類似法案。
然而,歷史經驗表明,挑戰《瓊斯法案》的努力往往難以取得成功。該法案在國會兩黨議員中仍擁有穩固的支持基礎,支持者堅持認為法案有利於維持一支能在戰時運送軍事物資的商業船隊,同時確保美國水域不受外國勢力滲透。 (相關報導: 川普重手關稅衝擊中國電商與晶片業 Shein、Temu與華強北陷入生存危機 | 更多文章 )
美軍高層力挺《瓊斯法案》
美國軍方領導層也對《瓊斯法案》表達了堅定支持。美國空軍將領、現任美國運輸司令部(U.S. Transportation Command)司令蘭德爾.瑞德(Randall Reed)今年3月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明確表態,強調該法案對軍事戰備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瓊斯法案》讓我們得以保有運輸資源,」瑞德在聽證會上說,「有了這部法,我們才能確保能在美國本土建造船隻、營運這些船隻、培養專業船員,並建立一支海上人力儲備。」瑞德進一步解釋道:「當國家需要人力支援時,我們就有這股海上力量可供徵召,這讓我們更具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