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一起震驚社會的虐童事件在台中爆發:年僅一歲多的男童「剴剴」遭收養家庭長期施虐致死。案件的殘忍程度與延宕的發現時機,引起社會震怒,也讓「社會安全網」再度成為討論焦點。近期審判過程再度被媒體報導,我這樣一個高中生,在追蹤相關新聞時,感到無比心痛與困惑:明明社工有定期訪視,為什麼沒有發現?保母又是如何躲過層層把關?
在社會輿論指向社工「失察」甚至「犯罪」之際,我想試著站在理解現場困境的立場,整理問題背後的制度性漏洞,並提出三項具體改革建議。因為剴剴已不能再說話,我們只能讓制度替他說出警訊,避免下一個孩子又沉默的死去。
為什麼社工會「看不到」?保母又是怎麼「偽裝」的?
在剴剴案中,社工並非沒有依規定探視,但卻仍錯失了介入的時機,這並非單一個人疏失,而是整體制度與資源配置有限的無力現場。
1. 訪視頻率過低,資訊斷層嚴重
以剴剴案為例,社工每月探視一次。這代表孩子在長達30天內,僅有1次被實際看到的機會,其餘時間社工只能透過電話或訊息聯繫保母。若保母選擇避談,社工便毫無掌握孩子狀況的能力。
2. 權限受限,無法實質檢查
在現行法規與人權考量下,社工無法強制要求保母讓孩子脫衣服檢查身體。若保母以「孩子剛睡著」或「怕孩子著涼」為由包裹嚴實,社工即便心有疑慮,也無權強行要求配合,成為制度上的盲點。
3. 偽裝技術性高,社工難以穿透表象
據報導,保母疑似使用鎮靜藥物讓剴剴在訪視期間沉睡,並以厚重衣物包裹孩子身體。社工面對沉睡的孩子和看似正常的生活環境,只能從保母口中得知「孩子最近有點累」、「這幾天感冒」。一切聽起來都合理,但事實可能早已隱藏在沉默與包裝之下。
三項改革建議:讓守護孩子的工作,不再落在社工一人肩上
如果社工被架在無力的制度上,再多的責難也只是空談。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制度改進方向,盼能具體補強社會安全網的破口:
一、建立「身體檢查量表」並納入訪視流程
針對三歲以下兒童,應建立具體的身體檢查標準,包括背部、胸腹、生殖器等易受虐卻不易觀察的部位,並將其制度化為訪視SOP。如此一來,社工才有依據要求保母配合檢查,防止因情面或模糊地帶而錯過虐待跡象。
二、建立「保母主動回報」制度,導入定期視訊
不能只靠社工單向探視。應要求保母定期(例如每週一次)與社福單位視訊連線,並於鏡頭前逐一依量表檢查孩童身體狀況。視訊紀錄可供查核,也能縮短監管空窗期。
三、增設「視訊查核員」,輔助社工人力
可另設職位負責與保母定期視訊查核,專責檢查紀錄與協助回報。此職位無需具備完整社工專業,能透過培訓快速上線,有助紓緩社工過重的案量與壓力,避免社工疲於奔命卻仍有疏漏。
社會安全網,需要更多雙手,也需要制度鬆動
社工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制度與人力資源遠遠追不上現場的複雜與風險。當每一起虐童案都讓人痛心疾首,我們更應該看見,那些早該修補的漏洞其實就在眼前。
剴剴已經不能再講話了,但我們仍可以替他發聲,讓他生命的終止,成為制度轉變的起點。 (相關報導: 剴剴案兇手該判死嗎?工程師預言保母結局:跟司法公平沒關係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