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名年僅一歲多歲的男孩剴剴,在台北市被長期虐待致死。他不是第一個受害者,也恐怕不是最後一個。社工、警政、教育機構都曾「接住過他」,卻終究沒能真正「守住他」。這起事件再次暴露了:當制度失靈、責任散落,孩子就成了空隙中的犧牲品。
但在台灣另一端的台南,有一段截然不同的故事,悄悄地被記錄了下來。
這是一位市長與一群「不是自己孩子的孩子」的故事。
2024年中秋前夕,台南市政府社會局辦了一場不公開的小型聚會。參與者是一群「監護兒少」——也就是被法院指定由市政府擔任法定監護人的未成年人。這些孩子,或失親、或遭遺棄、或在複雜家庭背景中長大,是社會上最需要支持的一群。
這場聚會沒有媒體邀請,但市長黃偉哲親自來了。他和孩子們一起吃飯、聊天,送上文具與過節禮物。他說:「我不是你們的爸爸,但我有責任像爸爸一樣,陪你們過節。」這樣的陪伴,黃市長已經不是第一次做。2024農曆新年前,他也曾和監護兒少們一起圍爐迎新年、送上壓歲錢與祝福。
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其實背後有更大的制度支撐。
制度與情感,兩手都不能放。
根據台南市社會局公布的資料,目前由市府監護的兒少人數逐年攀升,社工與保護資源也同步提升。除了法律上承擔「監護人」責任,台南市也主動延伸至「情感照顧與關係建立」,讓這些孩子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不被遺棄。
幾項具體政策包括:
1.每年定期舉辦節慶聚會,強化孩子與照顧體系的正向連結。
2.跨局處協作平台:整合教育、醫療、警政與社會資源,確保監護兒少的就學、就醫、心理復原都被照顧。
3.社工專責與後續追蹤制度,不僅給孩子臨時庇護,更有中長期陪伴與規劃。
更重要的是,這些努力不是等社會關注才啟動,而是常態進行。即便沒有鏡頭、沒有輿論壓力,這套照顧體系仍在穩定運作。
真正的兒少保護,不只是通報,更是關係。
剴剴案讓我們警醒:兒少保護不是只有法條與報告,而是需要「責任主體」與「情感連結」。市政府作為監護人,不該只是法律登記者,更應成為實際照顧者。
台南市的經驗提醒我們,地方政府不是不能有溫度,也不是沒能力承擔。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把制度與情感結合,讓保護真正落地。
孩子不是選票,但他們是我們制度的照妖鏡。
孩子看不懂市政白皮書、也不會在選舉投票,但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聲哭喊,是這個社會制度是否堅固的最佳證明。
剴剴已經走了,但台南的這群孩子,正在被好好照顧。希望有一天,這樣的故事,不再是新聞,而是所有城市治理的基本標準。 (相關報導: 剴剴案關鍵!「這批醫護」第一時間保全證據 台大法醫所長:幸好沒被保母騙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副教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