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經濟組織,有166個成員國,占全球貿易和GDP的98%以上。也是台灣目前得以參加的少數幾個國際組織之一。WTO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了各國之間貿易協議談判的框架。並希望能盡量減少或取消關稅,進口配額或其他的貿易障礙。也就是說,以追求貿易自由化為最大目標。然而這畢竟僅是一種理想,各國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保障國內產業,對進口貨物課徵關稅勢所難免。而為了環保、維護國民健康等目的,或避免傾銷市場等理由,對於某些進口貨物設置貿易壁壘(非關稅貿易障礙)等也是常態。
WTO有一個「不歧視」的基本原則,就是會員對進口產品或服務應一視同仁,不可因為來源地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美國川普總統以要求製造業回到美國為由,祭出高關稅政策,將對不同國家祭出差別關稅,很明顯違反WTO的基本原則的。但美國自恃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買方是老大的心態,不惜將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都破壞了。而不僅是貨物進到美國要繳交高關稅,更要脅其他國家不得限制美國產品進口,也就是說不得對美國產品設「非關稅貿易障礙」。更有甚者,要求台灣不得以含萊克多巴胺為由,限制美國豬肉進口。
為爭取與美方關稅談判的利基,政府不得不將一些被美方點名的「非關稅貿易障礙」移除,甚至可能對某些美國進口產品將採取「零關稅」以迎合。以稻米為例,美國大面積的稻米生產成本,遠比比台灣的小農生產模式低廉,因此售價將僅約國產稻米之一半。未來若美國稻米大量進口到台灣之後,在品質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國內的稻米將毫無競爭力。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國內農地的大量流失!
眾所周知,務農的收入遠低於工商業。因此很多地主常千方百計,希望能將農地改為工業用地,甚至住宅用地,但現行法規對此都有嚴格限制。國家必須保留農地,不容許輕易變更,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是糧食安全的考量,必須維持一定比例以上的糧食自給率。其次是環境生態的考量,因為農田具有調節微氣候的功能,而各種植各種農作物更具有淨化空氣,並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
然而,如果國產農產品的價格遠低於進口者,農民既然入不敷出,就只好休耕。而休耕後的農地,總不能任其荒廢。農民如果因此要求變更地目,改為工業或住宅用地,政府有何理由擋得住?而除供應內需市場的稻米外,部分可外銷的花卉、蔬果等農產品,也可能受到關稅的衝擊而萎縮,農民只好棄農,不儘造成失業率增加,農田可能就消失不復返了。
近年來很多地方的良田都被拿去種電,大面積的太陽光電板架設在農地上,造成當地氣溫上升,嚴重破壞環境生態,是最讓人詬病之處。而農地的消失絕對是不可逆的。原本綠意盎然的農村,就變成水泥叢林了。我們將何所遁逃於天地之間啊!
台灣這塊土地是我們世世代代得以安心立命之處,美好的天然環境是我們最應珍惜的寶貴資產。任何黨派的執政者,都應該將守護台灣,確保永續發展視為天職。 (相關報導: 美國正拱手讓中國打造「國際新秩序」?郭正亮:要與日韓歐亞形成經貿圈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環保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