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陸續傳出比特犬攻擊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事件,引發社會不安與激烈討論。有人為比特犬平反,強調「狗沒有錯,錯的是飼主」,但作為一名關心社會安全的市民,我認為:比特犬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高攻擊潛力的犬種,不適合一般人飼養,更不應輕忽牠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比特犬(Pit Bull)並非單一犬種,而是指一群由鬥犬培育而成的犬隻,如美國比特鬥牛犬、美國斯塔福郡㹴等。牠們的歷史本就是為戰鬥而生,透過長時間的人工選擇,強化咬合力、忍痛能力與攻擊性。這樣的基因背景,決定了牠們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溫馴,一旦進入興奮或威脅狀態,其反應速度與殺傷力仍遠超過一般犬隻。
我們不是說所有比特犬都會咬人,但不能否認的是,當比特犬攻擊時,牠的破壞力與造成的後果,比一般犬隻更加嚴重與不可逆。這也是為什麼包括英國、澳洲、加拿大部分省份,甚至我國的高雄市,都已訂立限制比特犬飼養的條例。
比特犬的問題不只是「會不會咬人」,而是一旦失控,就會造成致命的後果。更令人憂心的是,牠們對飼主的管教要求極高,需要高度服從訓練與社會化歷程。對於缺乏經驗、無法掌控犬隻行為的一般民眾來說,貿然飼養比特犬,其實是一種對自己與社會的不負責任。
我們應該正視現實,這不是「狗權」與「動保」的對立問題,而是「公共安全」與「飼主責任」的衡量。在高度都市化、人犬密集共處的社會中,比特犬這樣的鬥犬型犬種,本就不該輕易進入家庭或公共空間。若不加以限制與管理,受害的,將可能是無辜的孩童、路人,甚至是自以為能駕馭牠的飼主本人。
我們應該推動更嚴格的犬隻分級管理制度,並明確規範高風險犬種的飼養資格與行為監督。比特犬不是壞狗,但牠不是每個人都能駕馭的狗。我們不能再用美化與浪漫化的方式來看待這種問題,否則最終受害的,將是整個社會的安全與安寧。
比特犬的問題,不只是飼主的問題。 (相關報導: 「30分鐘咬死柴犬」飼主辯:撿流浪狗不知是比特犬!稱火化卻拿不出屍體 住戶憂「下次是孩子嗎?」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Yout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