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美國川普政府在解放日當天突然宣布對中國與東南亞多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並從4月5日起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10%基準關稅。更在4月9日針對部分國家啟動報復型「對等關稅」,台灣被課以高達32%的關稅。此舉引發亞洲股市全面重挫,台股單日暴跌2,065點,創下歷史紀錄,媒體稱之為「黑色星期一」。然而,這場危機不僅是股市數字的震盪,更深刻揭示全球化下,政策與民眾日常生活之間的連動關係。
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從國與國之間的角力,迅速蔓延至金融市場。上證、恆指、台股無一倖免。台灣股市甚至出現「熔斷式」暴跌,不僅投資人資產瞬間縮水,未來供應鏈重組、企業接單下滑、房市與就業市場亦受到波及。這顯示,在全球化高度互聯的經濟體中引發蝴蝶效應,貿易政策瞬間衝擊生活,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置身事外。
這次股災亦是一場集體情緒的實驗。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虧損認賠」、「吃土生活」等集體焦慮貼文,投資人不是在真空中判斷,而是在網路氛圍中做出跟風反應。行為經濟學指出,這正是「從眾效應」與「損失厭惡」在作祟——人們在恐懼中過早賣出,反而錯失後續反彈;短視近利的現在偏誤,也讓人犧牲了長期財務穩定。
這場風暴對不同階層的衝擊不一。中產階級與小資族往往因財務槓桿過高而首當其衝。時下盛行的「增貸買ETF」、「借錢投資」策略,在市場反轉時成為高風險行為。一旦股市暴跌、裁員潮來襲,便可能引發信貸違約與房產拋售。資訊不對等也是風險來源之一,年輕族群缺乏判讀能力,易受錯誤訊息左右,進一步放大損失。
這場金融動盪所帶來的影響,遠遠超出投資市場本身,更深層地撼動了人們的經濟安全網。當企業在資本市場壓力與投資人信心流失的雙重夾擊下,裁員成為短期內最直接的因應手段,未來若貿易戰持續升高,訂單減少成常態,減薪、無薪假乃至大規模裁員的風險將不容忽視。同時,與股市高度連動的退休基金也難以倖免,一場股災足以讓多年儲蓄大幅縮水,迫使許多人延後退休計畫,甚至調降原本預期的生活品質。更令人憂心的是房市所承載的潛在風險,當金融市場動盪、資金鏈緊縮,房價的支撐力道隨之減弱,許多家庭恐將面臨「房價下跌、貸款仍重」的雙重壓力,財務結構一夕間變得脆弱不堪。
面對不可避免的市場風險,唯有透過理性與制度化的財務規劃,才能有效降低衝擊、提升個人韌性。投資人應建立長期穩健的資產配置策略,例如透過定期定額投資與目標日期基金,降低情緒干擾所帶來的主觀判斷錯誤。同時,也需在市場平穩時預先擬定「風暴應對計畫」,包括設定停損點、調整現金比重及再平衡時機,以避免在劇烈波動時倉皇應對。此外,妥善運用心理帳戶的概念,將投資資金與日常生活開支清楚區隔,也有助於減少情緒化交易行為。而在制度層面,政府與社會也應積極推動改革,普及金融教育,將理財知識納入學校與社會課程,幫助民眾正確認識風險與波動的本質;同時,媒體與資訊平台應肩負起公共責任,提供多元觀點與長期視角,避免渲染恐慌情緒,使資訊環境更趨理性與透明。
黑色星期一的震撼教育,使投資人體認所謂的「關稅戰」早已不是名詞,而是具像滲透於每個家庭的飯桌與帳戶。儘管市場仍將波動,但若能從情緒中抽身,以理性策略應對,這場關稅戰危機也可能是一次財務體質升級的機會。 (相關報導: 專訪》中國穩減美債,傳遞「我有能力,但不挑釁」訊號 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人民幣若趨貶亞幣將受壓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法學博士、理論經濟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