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目前美國關稅戰話題正熱,但我們也別忘了仍在打的戰爭…不久前,美國就烏俄停火的目標,計畫與烏克蘭達成一份稀土礦產開發的協議,這事在國際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就在2025年2月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飛到華盛頓,和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碰面,但兩人的火爆交鋒,顯然為停戰埋下許多不確定因素。
不過說起這份「以商業換和平」的協議,雖然完整的文件還沒公開,但從談判透露出的消息和各路報導來看,已經能拼湊出個大概。這不單是一筆資源買賣,更像是一場牽動美國、烏克蘭、俄羅斯還有歐洲利益的大戲。我們從商業角度挖一挖這協議到底在說什麼,再看看台灣要是落到烏克蘭這步田地,能拿什麼出來跟美國換安全。
這一切的起頭,得從美國對稀土的渴望說起。稀土這東西,別看名字不起眼,可是高科技和軍事裝備的重要支柱,像電動車電池、導彈系統,樣樣都需要它。問題是,由於開採的污染極高,全球約70%的稀土供應目前都捏在中國手裡,美國對此早就有認知,也一直在想辦法改變這樣的供應失衡。而烏克蘭這邊,坐擁歐洲最大的稀土礦,英國廣播公司(BBC)根據戰爭研究所(ISW)資料顯示占全球5%,對美國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已揭露的條文協議裡寫得很清楚,美國公司能優先拿到烏克蘭東部和中部礦區的開採權,挖出來的收益一半進雙方共管的基金,另一半留給烏克蘭政府。聽著挺公平?但細一看,美國這算盤是這麼打的:礦產到手,先是能稀釋掉中國在稀土出口的影響力,還能用基金插手烏克蘭的重建項目,諸如優先發包給美資的承包商,採購多半也得透過美方供應鏈等等,把美國總計投入援烏戰爭的3500億美元,幾年的時間搞不好通通賺回來。
川普簽字前就放話,這是筆「交易」,美國幫了烏克蘭,總得有點回報。媒體人陳文茜指出川普非常喜歡「新聞大白話」,這並非只有他這麼作,美國歷屆總統絕對都是以美方利益為優先,只不過川普的言行總是那麼不加修飾,徹底彰顯商人本性。
可對烏克蘭來說,這交易沒那麼簡單。俄烏戰爭打了四年,撇開貪腐圖利的特定人士不談,基輔當局上上下下可是勒緊褲腰帶咬牙過日,急需美國(與歐盟)的軍援和資金續命。澤倫斯基一開始對這協議不太買賬,2月中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還警告過:「不能拿資源去還債,不然麻煩大了。」他害怕的是,把國家命脈交出去,換來的只是短暫喘息,甚至是他因此必須失去政權。但美國強勢主導下,他恐怕也沒太多選擇。到2月底,他口風軟了下來,說只要能帶來和平和重建,這交易他願意談。烏克蘭國內的輿論也是毀譽參半:《Kyiv Post》寫道,這是「不得不吞的苦果」,但《Novynarnia》直接開炮,說這是用未來換今天的苟且偷生,根本就是賣國行為。 (相關報導: 台積電被川普「整碗端走」 蕭旭岑批賴清德噤聲:比護稀土的澤倫斯基還不如 | 更多文章 )
這協議對誰好誰壞,還得看各方怎麼下棋。美國肯定是賺了,稀土到手,高科技和國防就不用看中國臉色,基金還能讓美國公司進駐烏克蘭,搶基建和能源的肥肉。但風險也不是沒有,要是俄羅斯不買賬,在已經佔領的東部礦區,不讓美國公司進駐,那美國的算盤恐大打折扣,甚至在烏克蘭境內還會背上「趁火打劫」的罵名。烏克蘭呢,短期內軍援和錢有了,總算能喘口氣,資源也不會全被俄羅斯搶走。可長遠看,經濟主權被美國掐住一半,要是沒拿到真正的安全承諾,戰後孤立無援的風險依舊存在。協議裡美國只說了「持續援助」,但具體的安全防衛與和平路線,一句沒提。華盛頓的智庫專家直言:「這更像生意,不是聯盟,美國隨時能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