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積電宣布對美追加千億美元投資,聯電傳出與格羅方德合併,台灣半導體與科技代工產業正加速向美國轉移。甚至有人擔憂,新竹科學園區——台灣科技的核心——可能被美國「複製」過去,形同整體搬遷。台美關稅談判的壓力如影隨形,在美國的關稅威脅與補貼誘惑下,台灣能否守住產業根基?產業出走是否會導致產業空洞化?這些問題讓人憂心忡忡。
半導體西進:台積電與聯電的美國抉擇
2025年3月,台積電宣布在美國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興建三座晶圓廠、兩座封裝廠及一座研發中心,總投資達1650億美元,創下美國外資紀錄。這不僅將2奈米製程帶到美國,更顯示技術外流已成事實。美國總統川普直言,若不赴美設廠,進口晶片將面臨高額關稅,迫使台積電將重心西移。聯電的動向同樣令人震驚,雖然聯電否認與格羅方德合併,但市場傳聞不斷,稱合併後的新公司將以美國為核心,優先投資美國研發與產能。聯電作為台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其潛在「美國化」意味著台灣半導體的另一支柱可能被吸納。
代工產業集體西遷:新竹科學園區的存續危機
台積電與聯電只是開端,台灣科技代工產業正被美國系統性吸引。美國總統川普新政強力推動「美國製造」,美國《晶片法案》提供數百億補貼,搭配關稅槓桿,促使企業西進。台積電供應商如長春化工已赴美設廠,顯示供應鏈也在跟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Halo Vista」計畫更野心勃勃,試圖複製新竹科學園區的產業聚落,包括晶圓廠、供應鏈與生活設施。新竹園區仰賴緊密協作,若美國成功移植這一模式,台灣的科技生態恐被取代,甚至面臨園區企業集體「搬遷」的風險。
美國的掏空策略:台灣「矽盾」何去何從?
台灣半導體產業被譽為「矽盾」,支撐台灣經濟與地緣政治安全,全球90%高階晶片來自台灣。然而,台積電技術西移、聯電潛在併入美國企業,正削弱這道屏障。美國關稅政策與補貼看似強化自身供應鏈,實則透過壓力將台灣技術、人才與資本抽離。川普曾指責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產業」,無視台灣的創新貢獻,這種單邊主義令人憤慨。台美關稅談判雖強調「互利」,但台灣付出技術外流代價,卻未見明確回報,恐淪為美國科技霸權的附庸。
產業空洞化的警訊:根留台灣的挑戰
半導體西進將引發連鎖效應,影響材料、設備與下游產業。新竹科學園區若失去核心企業,台灣的研發與人才優勢恐難維持。台積電的美國投資、聯電的合併傳聞、科技代工產業集體西遷,共同指向台灣科技產業被美國「掏空」的危機。政府雖承諾先進製程留台,但台積電與川普的公開談話顯示美國將製造「最先進AI晶片」,與官方說法相左,令人不得不質疑「根留台灣」能力。政府必須採取行動,強化本土投資、自主供應鏈,並尋求國際合作,以抗衡美國吸力。否則,隨著產業出走,產業邁向空洞化,台灣的科技命脈恐難留存。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台灣存續的試煉。 (相關報導: 專訪》中國穩減美債,傳遞「我有能力,但不挑釁」訊號 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人民幣若趨貶亞幣將受壓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政大經濟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