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陪美國做「沒有中國製造」實驗?學者質疑:民進黨無視台人生計,迎合川普「反全球化」關稅壁壘

美國財經記者莎拉‧邦喬妮(Sara Bongiorni)曾出版《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書,記載她在2005年進行的實驗。結果顯示,當時沒有辦法拒絕使用「中國製造」的條件下在美國過生活。(何志勇提供)

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大打關稅戰,課稅額度高達245%,恐對美國民眾生活造成巨大衝擊。學者何志勇認為,「中國製造」看似遠離美國日常,但透過「洗產地」對美出口明顯成長,全球化趨勢根本不可逆。他質疑,其他國家已針對川普關稅逆勢操作找到因應之道,台灣政府難道要一味迎合川普的「反全球化」關稅壁壘,陪美國做另一個「沒有中國製造」的實驗?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16日在其臉書發文,指出21世紀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後,「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成為美國人的生活日常。美國財經記者莎拉‧邦喬妮(Sara Bongiorni)曾於2005年做實驗,是否能在拒絕使用「中國製造」東西的條件下,在美國生活上1年。然而,實驗結果很殘酷,當時沒有辦法拒絕使用「中國製造」的條件下在美國過生活。

2005年中國大陸在美國進口市場佔比為15.3%,2007年超越加拿大,居各國之冠,並於2017年達到最高的21.7%。不過歷經川普1.0時期的貿易戰,中國大陸佔美國進口市場比重一路下滑,2024年僅剩13.4%。何志勇分析,「中國製造」看似逐漸遠離美國的日常生活,但有趣的是,無論台灣、墨西哥,甚至越南,在過去20年對美出口都明顯成長,其中無法排除中國大陸投資的商人,透過其他國家「洗產地」的結果。

2006年至2024年美國進口產品市場份額(按國家/地區劃分)。(何志勇提供)
2006年至2024年美國進口產品市場份額(按國家/地區劃分)。(何志勇提供)

何志勇強調,「洗產地」背後的思維,跟全球化下的「比較利益法則」,其實是一致的。例如蘋果(Apple)手機註明「加州蘋果公司設計,中國組裝」(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台灣知名品牌電子產品也在背後寫著「台灣研發,中國製造」,無非都是將最便宜最好的組合在一起的概念。

再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為例,何志勇說,不也就是類似「洗產地」的概念嗎?「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符合人性。這也是當時世界貿易組織(WTO)追求的目標。」

何志勇直言,全球化是個趨勢,尤其在網路發達、電商興起的今天,根本不可逆。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早已找到其他的方式來做因應。問題在於,全球化雖對台灣傳統產業有所影響,但也為台灣提供機會,否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就不會引領全球。

「台灣政府是否要一味的迎合美國川普的『反全球化』關稅壁壘,以及產業鏈重組的政策?或是將『洗產地』這件事,和美國一個鼻孔出氣?」何志勇質疑,這些做法根法無視台灣人的生計,當然也假裝沒看到還沒廢除的ECFA。」 (相關報導: 為中美關稅談判「備戰」,李成鋼任中國國際貿易談判代表 更多文章

何志勇坦言,美國民眾是否真的能夠或願意擺脫「中國製造」的日常?難道台灣要陪美國再做另一個實驗?「『貨暢其流,物盡其用』,孫文的話,值得我們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