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非美製汽車徵收25%關稅,引發產業強烈反彈。底特律三大車廠通用、福特與斯特蘭蒂斯齊聲警告,高關稅恐導致成本激增、銷售萎縮,甚至引發裁員潮。儘管川普14日再表態將考慮短期內給予關稅豁免,讓產業有時間轉回美國生產,但市場早已人心惶惶,汽車業者估算,每輛車恐因為關稅多出3000到12000美元成本,新車年銷量恐減少逾百萬輛,對本土製造反成反效果。
中國電動車憑什麼逆勢擴張?
川普近期連三次對外政策大轉彎,從全球課徵10%基本稅、到擬針對特定60國課對等關稅,再到突然宣布90天內暫緩部分國家關稅,引發市場劇烈動盪,電子產品暫獲豁免,讓蘋果一度大漲,但整體產業鏈已陷入不確定性恐慌;相對於美國政策混亂,中國電動車產業則在政府補貼與內需拉抬下爆發成長。3月新能源車銷量占新車總量達42.4%,一季度更達307.5萬輛、年增47%,比亞迪、小鵬、理想、小米等品牌輪番出招,形成中國市場「內卷競爭+外部滲透」雙軌策略。
中國車廠出海為何卡關?
儘管吉利與比亞迪積極布局拉美市場,卻雙雙遭遇中國官方審查「卡關」,因中國政府擔心技術外洩風險,導致比亞迪墨西哥案至今無法落地,中國政策態度明顯轉向「精準出海」,要求企業補交風險報告,擴張節奏轉為審慎。 (相關報導: 習近平這步狠到骨!「結盟抗美」穩贏計畫曝光 | 更多文章 )
歐洲會成為中國電動車的「意外盟友」嗎?
川普發動關稅戰後,歐盟轉而與中國商討電動車價格承諾方案,可能放寬現有35%關稅,對中國車廠如比亞迪、吉利構成利多,但對歐洲福斯與美國特斯拉而言,卻形同壓力倍增。歐美電動車業者或將在新一輪關稅博弈中淪為「政策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