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持續推動「美國製造」政策的背景下,美國商務部於14日宣布,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對進口的半導體及其製造設備,以及藥品和藥物成分展開國家安全調查。此舉可能為未來新一波徵收新關稅鋪路,進一步擴大貿易戰火。
為何美國對半導體與藥品進口展開國安調查?
美國商務部指出,過度依賴外國供應的半導體和藥品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此次調查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先進人工智慧晶片、傳統晶片、相關製造設備,以及所有含有這些元件的電子產品。
藥品方面,調查將涵蓋所有藥品,包括學名藥與非學名藥成品,以及生產這些藥物所需的原料與關鍵成分。調查自4月1日展開,依法律規定,商務部長必須在270天內提出調查報告,但川普與白宮高層已多次暗示,相關程序有可能更快完成。
台積電面臨哪些潛在風險?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長期以來為美國科技公司提供先進晶片,然而,川普政府已明確表示,若台積電不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將面臨高達100%的關稅。儘管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設廠,並開始生產最新一代的Blackwell AI晶片,但若美國進一步對進口晶片徵收關稅,台積電仍可能面臨成本上升、利潤壓縮的壓力。
輝達1決定象徵台積電被架空?
輝達(NVIDIA)則於4月14日宣布,計畫在未來四年內,與台積電、鴻海、緯創等公司合作,在美國打造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這項計畫包括在亞利桑那州的台積電工廠生產Blackwell AI晶片,以及在德州的鴻海和緯創工廠製造超級電腦。輝達表示,增加美國製造有助於滿足對AI晶片和超級電腦日漸增長的需求、加強自身供應鏈並提高彈性,此舉也被視為對川普政府關稅政策的回應,旨在降低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
這代表輝達此次的合作並非把訂單交回台灣本島的台積電廠房,而是選擇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台積電廠(未正式量產)合作,這意味著,台積電雖仍參與供應鏈,但角色轉變為「配合美國生產」的執行端,不再是主導高階AI晶片產能的唯一依靠。
美國製藥業將如何應對潛在的關稅?
另外,美國政府同步對藥品及其原料進口展開的國安調查,可能導致對進口藥品徵收關稅,這將對全球最大的藥廠造成衝擊,包括默沙東(Merck & Co.)、禮來(Eli Lilly & Co.)等跨國企業,這些藥廠在全球多地設有生產據點,若關稅上路,勢必將面臨供應鏈與成本的雙重壓力。
為因應潛在關稅風險,藥廠近來紛紛加碼在美國的投資,瑞士藥廠諾華(Novartis AG)日前宣布,未來五年將在美國投資230億美元,緊跟禮來、默沙東及嬌生(Johnson & Johnson)等先前已釋出的大規模投資承諾。 (相關報導: 藥價大漲成定局?川普放話對藥品課重稅 這幾類藥恐消失台灣市場 | 更多文章 )
台積電未來的挑戰?
面對美國可能對半導體進口徵收關稅,台積電需加快在美國的投資步伐,以降低潛在風險,然而,將生產基地遷回美國不僅費時多年,成本也極為高昂,此外,台積電還需應對全球供應鏈重組、技術外流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