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股價在今(28)日早盤再度下探,一度觸及155元,創下近十個月新低紀錄,單日跌幅達3.4%。這波股價走弱不僅延續昨日下跌3%的頹勢,也引發投資人對未來走勢的高度關注。市場分析師指出,這波回落或許不是利空,而是接近基本盤的合理修正。
鴻海現價真的是底部?本益比透露什麼訊號?
據《Yahoo股市》報導,資深分析師吳岳展指出,依據鴻海2025年預估每股盈餘(EPS)15元計算,目前的股價等於本益比10倍,這已接近鴻海在缺乏題材時的歷史低點區間,過去鴻海缺乏明顯利多時,估值基準就是10倍本益比,因此目前價格可能正逐步築底。
籌碼面出現變化?哪些訊號透露機會來臨?
從籌碼結構來看,吳岳展分析,在過去鴻海於200元以上時,曾有大量融資進場。如今價格大幅回落,已經出現許多「斷頭賣壓」,籌碼結構正在重新洗牌,市場賣壓相對減輕,未來反彈動能可能較強。
外資看壞AI概念股?鴻海等五檔個股遭下修目標價
儘管短線技術面轉弱,但鴻海的基本面仍未見明顯轉差,不過,美系外資高盛針對AI供應鏈整體前景持保守態度,並同步下修五檔與AI伺服器相關的台廠目標價。鴻海目標價由236元降至220元,降幅約7%,顯示外資對全年出貨量的疑慮未減。
台廠為何加速赴美設廠?鴻海、廣達等動作頻頻
台積電宣布加碼1,000億美元投資美國半導體業,已掀起台灣科技業一波「西進」潮。鴻海作為蘋果與NVIDIA的代工大廠,也積極在美國擴產。據《彭博》報導,鴻海正與美方洽談在賓州、德州增設AI伺服器工廠,並與蘋果合作強化產線佈局。
除了鴻海,還有哪些台灣企業布局美國?
緯穎投資3億美元強化德州業務,廣達也砸下2.3億美元擴建伺服器產能,仁寶更參與美國廠房競標,計劃雇用超過1,500人。這些布局動作顯示台灣科技業正大舉進軍美國市場,以因應地緣政治與客戶需求。
-高人力成本與行政困境,台廠如何解?
儘管美國市場充滿潛力,設廠難度不容小覷。系統電子董事長李益仁分享,美國廠房從選址到核准耗時超過一年,甚至僅一項汙水排放許可就花了12個月,遠高於亞洲的效率。為此,公司投入3,000萬美元建置自動化產線,以縮減人力與提升效率。
-美國地方政府釋出哪些誘因?如何吸引台廠?
為鼓勵外資投資,美國各州祭出優惠方案。德州普萊諾市提供現金補助、稅賦減免及專案經理協助行政程序,降低企業進駐門檻。系統電子透露,當地政府提供10%投資回饋,讓他們有信心啟動第二波投資案。
-台廠在美能站穩腳步嗎?最大挑戰是什麼? (相關報導: 誰讓川普決定併吞格陵蘭?這年輕人年初密訪後「風向整個變」美方代表團強勢登島引爆怒火 | 更多文章 )
面對人力、成本與法規的三重挑戰,台灣企業若要在美國站穩腳步,勢必得加速數位轉型與流程優化。同時,也需持續與當地政府建立良好關係,以爭取更多政策支持與資源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