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效率市場是極不容易的!
《華爾街日報》1 月 15 日報導指出,巴菲特早期對10家公司的投資展現出他的勤奮、耐心與果敢下注的精神。雖然他最終的成就與企業創辦人相當,但其背後承擔的風險與付出,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以下為重點摘譯分享。
已故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曾說過:若想成為一名好的投資者,您必須到有魚的地方釣魚;但若想成為偉大的投資者,則必須前往那些漁船從未涉足之處。
這句話正是新書《巴菲特的早期投資》(Buffett’s Early Investments)所傳遞的精神之一。作者布雷特.加德納(Brett Gardner)詳細探討了年輕的沃倫.巴菲特在 1950 年至 1966 年間所投資的 10 家公司。
今天的我們能否複製巴菲特當年的成功?從某些角度來看,其實比以前容易:資訊唾手可得,交易幾乎免費,而且散戶還擁有機構投資者難以具備的靈活性。但在另一些方面則更困難:但在其他方面則更加困難:市場更有效率,低估的機會更稀少,且幾乎所有人都集中在相同標的。
要重現早期巴菲特的成績,您需要獨到的眼光、極大的耐心,還要在「自己的小漁船」上展現勇氣。
巴菲特本人雖未針對書中觀點發表具體評論,但他在回覆《華爾街日報》記者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我會在2025年波克夏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回答任何與加德納先生有關的問題。』
說明:《華爾街日報》英文版發表於2024年12月13日,註明此時間有助於後續讀者理解當時訪問巴菲特的時空背景。
加德納是康涅狄格州一家名為 Discerene Group 的私人投資公司分析師。他做了一件費力卻高明的事:僅使用巴菲特當年在進場前可取得的財報資訊,逐一分析書中提到的 10 家公司。他花了七年撰寫此書,每週六持續寫作,並於 2023 年全職投入。他深入查閱數十年前的年報、分析師報告、穆迪財務手冊與其他鮮為人知的資料。
這 10 筆投資包括:Marshall-Wells(五金批發)、Greif Bros. Cooperage(包裝容器)、Cleveland Worsted Mills(紡織)、Union Street Railway(公共運輸)、Philadelphia and Reading Coal and Iron(採礦)、British Columbia Power(電力)、美國運通、Studebaker(汽車)、Hochschild, Kohn & Co(零售)和迪士尼。 (相關報導: 巴菲特抄底信號來了?關稅危機中加碼「這國」 分析師曝逆勢操作2關鍵 | 更多文章 )
這些公司在當時並非家喻戶曉,但巴菲特關注的並非知名度,而是價值。他不僅分析報表,更親赴公司總部與管理層深談。例如他曾為了解 Greif Bros. 的營運,前往工廠與員工對話。他也曾為確認美國運通旅行支票需求是否受醜聞影響,走訪無數餐廳與商家。
說明:2000年前,公司高管可私下向特定投資人透露重要資訊,巴菲特早年便常靠親訪企業取得優勢。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後來推動「公平揭露規則」,禁止選擇性揭露,重大資訊須同時對外公開,此舉改變了投資者獲取資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