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2月以來,共軍在台灣周邊的活動,似乎有加溫的現象。首先,從2月1日至3月31日,共軍不僅實施多達8次「聯合戰備警巡」,還在2月26日的「聯合戰備警巡」中,首度以實施「射擊訓練」為由,無預警地在高雄、屏東外海約40浬處劃設操演區;又在3月17日,首度於上下午各實施一次「聯合戰備警巡」。
然後在4月1日與2日,共軍又連續2天於台灣周邊舉行軍事演練,其中4月1日未特別命名,4月2日則被賦予「海峽雷霆-2025A」的代號;後者不免讓人懷疑,這是否為共軍在「聯合利劍」演習之外,另一種以侵蝕我方在台海管轄權為主軸的軍事演練模式。
4月初共軍演練概況
4月1日上午7時46分,共軍東部戰區突然宣布,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組織聯合演訓,宣稱將派艦機多向抵近台灣本島,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要域要道封控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
根據國防部的統計,截至4月2日上午6時止,共軍共派遣76架次軍機進入台灣周邊空域,其中進入我「應變區」為37架次;水面兵力則包括15艘軍艦與4艘海警船,其中至少有13艘軍艦與2艘海警船進入我「應變區」,並朝我方24浬鄰接區進逼;另外,由8艘軍艦組成的山東號航艦戰鬥群,也機動至與那國島南方440公里的戰術位置,進行相關演練。
4月2日上午,共軍東部戰區又突然在8時30分宣布,將於臺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組織「海峽雷霆-2025A」演練,並宣稱將重點實施查證識別、警告驅離、攔截扣押等科目,檢驗部隊區域管控、聯合封控、精打擊要能力。
根據國防部的統計,從4月2日上午6時至4月3日上午6時止,共軍共派遣59架次的軍機進入台灣周邊空域,其中進入我「應變區」為31架次;水面兵力則包括山東號航艦戰鬥群在內,共23艘軍艦與8艘海警船,其中至少13艘軍艦與8艘海警船進入我「應變區」;山東號航艦戰鬥群則移動至與那國島南方330公里水域,執行相關演練。
4月初共軍演練的四大特點
在4月1日與4月2日的共軍演練中,有四大值得注意的特點。
首先,中共官媒在這二天,也配合共軍演練,釋出許多拍攝時點難以確認的畫面。其中較引人注目者,為4月2日,共軍用距台灣數百公里的浙江省遠程火箭實彈射擊演練,搭配精心製作的影片,營造模擬摧毀台灣永安天然氣接收站的印象;另外就是4月1日,轟六K轟炸機掛載空射型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參加演練的影像。
若轟六K掛彈起飛的影像,確實來自4月1日的演練,則是中共首次公布於台灣周邊演訓中,動用空射型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飛彈。這除代表共軍在演練應付美軍的「反介入/拒止作戰」外,更可能是演練派轟炸機從國軍戰機作戰半徑邊緣、甚至以外的空域,用空射高超音速反艦飛彈,攻擊國軍在台灣東部海域實施戰力保存、或維持海上補給線的艦隊。
(相關報導:
王義雄觀點:請賴清德愛惜人民的生命,勿因你追求台獨而死
|
更多文章
)
第二,從4月1日共軍機群的組成與分布,似乎顯示共軍同時在台灣北部、台灣海峽與台灣西南至東南空域,各派出一支由戰鬥機、轟炸機、支援機種與無人機等混合編組的「體系化打擊機群」,與位在台灣東南方、距台灣本島約400公里海域的山東號航艦戰鬥群,和其他在台灣周邊之中共水面艦,聯合執行對台灣的「聯合封鎖作戰」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
第三,共軍4月2日「海峽雷霆-2025A」演練的重點,應為海警船艦在台灣周邊海域的行動。而當日在台灣周邊的8艘海警船中,疑似有2個編隊共4艘,是直接越過海峽中線前往台灣北部與中部海域,並迫近我鄰接區;另外在台灣東面則至少有1艘海警船,已進入我24浬鄰接區範圍內。
倘若屬實,這是中共繼去年10月14日「聯合利劍—2024B」演習後,再次創下派海警船直接跨越海峽中線與侵入我東部鄰接區的例證。
根據媒體報導,這次山東號航艦並非從巴士海峽往東進入西太平洋,而是從海南三亞母港出海後,先在湛江海域與其他僚艦會合並執行演練,接著就開始南下,逐漸脫離國軍的監控範圍;但山東號與其他僚艦隨即經由菲律賓巴拉望島海域進入西太平洋,然後從南往北,於3月31日進入國軍在台灣東南方的應變區,不排除是刻意示威,再航向與那國島南方約440公里的戰術位置。
倘若報導屬實,則是共軍繼「聯合利劍—2024B」演習後,再次演練艦隊於國軍監控範圍外實施海上機動,然後出其不意地進入台灣周邊作戰位置的措施,以混淆國軍對共軍何時能完成攻擊準備的判斷,進而對政府與國軍造成戰術奇襲。只是在「聯合利劍—2024B」演習時,共軍艦隊是經由日本的輕津海峽進入西太平洋,然後再由東向西,和從巴士海峽東進的遼寧號航艦會合。
4月初共軍演練的三大動機
在賴清德總統於3月13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親自宣布17項因應策略後,共軍雖曾在3月17日兩度於台灣周邊實施「聯合戰備警巡」;但從中共官方的談話,顯示當日藉軍事演訓釋放訊息的主要對象是美國,其次才是被中共指責為「倚外謀獨」的賴政府。
在3月17日,中共先是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利用答記者問、極可能是套招的方式,「被動」證實共軍於台灣周邊進行演訓;而當天不論是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或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都強調軍事行動是「對外部勢力執意縱容支持台獨行徑的堅決回應」、「對外部勢力干涉滋事的嚴正警告」,明顯是劍指美國。
中共3月17日藉軍事行動表態的導火線,應該是美國國務院於2月13日,更新官網的美台關係現況時,刪除長年來的「不支持台獨」文字。而中共的用意,是藉升高台海的軍事緊張情勢,提醒甫上任不久的川普政府,若不重視北京在台灣問題上的核心利益,就不可能有效管控中美之間的軍事風險;至於為何不在3月17日一併對賴17條進行表態,研判原因之一,是北京想讓華府能接收到清楚的訊息,另外就是當時北京可能還未決定該如何回應賴17條。
至於共軍4月1日至2日在台灣周邊的演練,研判具有三大動機:第一是對賴政府3月13日以來,在兩岸關係上所採取的多項措施,進行旗幟鮮明的表態;第二,夾帶海警到中線以東巡查執法,支援對台灣海峽的法律戰;第三,藉故升高台海緊張情勢,創造和川普政府交易的籌碼。
(相關報導:
王義雄觀點:請賴清德愛惜人民的生命,勿因你追求台獨而死
|
更多文章
)
為何共軍只稱為演練而非演習
除4月1日演練展開後,無論國台辦或東部戰區的發言,和中共釋出的影像,都是旗幟鮮明地對政府、甚至對賴總統本人進行強烈批判;中共國台辦更在4月初共軍演練之前,於3月26日一口氣發出9篇新聞稿「九批賴政府」,其中2篇更在標題直接點名賴總統。顯示北京應該是在3月26日前不久,才決定要單獨針對賴政府進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表態。
也因為從拍板到執行,僅有約一星期的時間,使共軍在4月1日與2日,其實是「聯合戰備警巡」的擴大修改版,除增加若干陸地演練項目與山東號航艦戰鬥群,也要求共軍機艦刻意朝台灣本島進逼,再搭配相關影像,擴大政治表態的效果。
或許正因為準備時間較短,以致演練科目與場景較少,所以共軍東部戰區在4月1日及2日發布消息時,只分別稱為「聯合演訓」與「演練」,而不像「聯合利劍—2024A」與「聯合利劍—2024B」,是稱之為「演習」;甚至在4月1日,也未單獨賦予額外的代號,如同已常態化的「聯合戰備警巡」。
法律戰與外交考量
此外,中共海警與東部戰區在4月1日及2日,先後發布消息指出,要在台灣周邊「組織執法巡查,開展臨檢拿捕、攔截扣押」等科目演練,其中海警更強調是按照「一中原則」管控台島行動。
中共官方這些刻意釋放的訊息,加上其海警4月2日在台灣周邊的行動,應該是想繼「聯合利劍—2024B」演習、海警成功越過中線後,再進一步創造海警於海峽中線以東行使管轄權的印象,支援北京對台灣海峽的法律戰。
最後,從4月1日演練開始後,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雖隻字不提美國,只集中批評賴總統「加劇台海緊張局勢」,更指控賴總統是「兩岸和平破壞者」與「台海危機製造者」,或許代表北京不排除是藉升高台海緊張情勢,以便利用川普政府擔心美軍在西太平洋未具備明顯優勢、以致不願過早捲入和中共軍事衝突的心態,創造和川普政府交易的籌碼。
(相關報導:
王義雄觀點:請賴清德愛惜人民的生命,勿因你追求台獨而死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