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不少來台多年的陸配收到移民署的通知,要求他們補交「喪失原籍公證書」,還得經過海基會驗證,否則可能撤銷戶籍、甚至喪失台灣居留權。這一紙通知,不單是行政程序問題,而是赤裸裸地揭露出台灣社會在兩岸定位上的法理錯亂與政治操弄。
依照《憲法》與現行法律,中國大陸不是一個「外國」,而是我們尚未統一的「大陸地區」。也就是說,大陸配偶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我們的國人,來台只需經過特別許可,而不需要像外國人一樣「歸化國籍」。
目前移民署以補件不齊為由,要求部分已定居台灣的大陸配偶限期補交「喪失原籍公證書」,否則將撤銷定居戶籍,此舉不僅缺乏比例原則與人道考量,更應受到嚴肅檢討。首先,2004年以後取得身分證的陸配,早已依據當時有效的法規完成相關程序,包含放棄大陸戶籍的行政作業。此類個案再要求補件,形同重複審查,既無實益,也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與焦慮。至於2004年以前取得戶籍者,當年主管機關在實務操作上普遍採取默許態度,並未強制要求提出除籍證明。若今日政府基於法制一致性,試圖進行行政補正,理當設立合理且具人道精神的替代機制,例如允許當事人提出具法律效力之切結書,聲明已無大陸戶籍狀態,以此取代難以取得的文件。如此一來,才能在尊重制度與程序正義的同時,避免行政過當對人民造成二次傷害。補正應以協助人民為本,而非清算過往作業的瑕疵,政府應展現同理與彈性,真正落實依法行政與人權保障的原則。
雖然此次事件表面上是行政補件作業,看似程序性,但其實質效果卻遠超過行政範疇,本質極具政治性。政府藉由法律程序進行選擇性要求,實際上是在透過制度操作,強化「一邊一國」的政治認知,將大陸籍配偶從「國人」邊緣化為「他者」。這種做法不僅製造社會對法律的混淆,更在潛移默化中加深敵我對立,暗示陸配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進一步鞏固意識形態的界線。這並非單純的行政程序問題,而是一種透過法律名義推動政治分化的認知工程。
其實長年以來,民進黨政府操弄族群情緒,刻意將來自中國大陸的群體妖魔化,把兩岸婚姻貼上「間諜」、「滲透」等標籤,將其塑造成「中國勢力在台延伸」的象徵。而今,即便這些陸配已在台落地生根、成家立業,甚至育有台籍子女,仍逃不過「原罪」式的審查與排擠。這種排他性操作的最大受害者,是眾多來台後需適應社會與經濟壓力的陸配群體。他們許多是台灣底層勞動階級的重要一環,卻因政治操弄而被從法理上剝奪其安身立命的資格。
事實上,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長期「一邊一國」政治操作的結果。台獨政客利用民眾對法律和歷史的陌生,默默把「兩岸尚未統一的中國」偷換成「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社會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種分裂的假象,甚至覺得這樣才是「正常」。
而更令人憤怒的是,民進黨政府竟將陸配與兩岸婚姻家庭當成祭品,犧牲在其仇中、敵中的政治儀式中。這些與我們一同生活、成家的同胞,因其出生地與血緣,就被當成「異類」對待。這不只是歧視,更是法西斯式的分類統治。
這樣的政治,不是在追求民主自由,而是在走向極端排他。久而久之,我們對中國、對統一、對自己國家的法理架構都失去了基本理解。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理盲社會」──不是沒有法律,而是根本不知道法律怎麼說;不是沒有主張,而是被操作得只剩情緒。
台灣要走向健康和平的未來,就必須回到理性與法理。面對這種長期將「一國」默默操作成「兩國」的政治操作,對法理中國進行慢性拆解,甚至以基本人權做為祭品,我們不能沉默。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驅逐陸配─小肚雞腸的政治操作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勞動黨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