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年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就很多人報名,沿路就會看到很多哭泣的人,小編就是突來亂寫一下「信仰的崩潰」。在媽祖走過來的那一刻,有人哭了。這件事本身沒有太稀奇,繞境每年都上演,哭的人從來不缺。但真正該被看見的,不是眼淚本身,而是:那些眼淚從哪裡來。
不是感動而哭,而是「終於能哭」
我們以為人們是為了感動而哭,為了靈驗而哭,為了奇蹟而哭。但其實很多人是為了自己還撐著這件事而哭。那是一種「終於有個地方可以暫時放掉強撐的樣子」的哭,是一種累積太久的壓力在信仰面前的鬆脫,是一種「我其實早就快不行了」的自白。
媽祖的繞境之所以會讓那麼多人在路邊掉眼淚,不是因為神做了什麼,而是因為神什麼都沒做。祂只是經過。但在那個「經過」的過程裡,某些人心裡的牆倒了。
有人在職場裡撐著尊嚴,在家庭裡撐著角色,在病房外撐著堅強,在人生裡撐著不說。但在那一刻,媽祖沒要求你交代自己過得好不好,也沒說「你要信,你才會得救」,她什麼都沒講,只是讓你站在她面前,像是她早就知道你一直在忍。那不是宗教的設計,那是信仰作為社會結構的功能性崩潰點。
平常社會給人的期待太強:要理性、要控制情緒、要獨立、要快樂。但在信仰裡,這些東西反而不重要。你可以慢、可以亂、可以問沒答案的問題,也可以什麼都不說,只是走、只是站、只是看著神轎,然後突然發現眼淚在流。
走路很累,才讓情緒有機會流出來
身體的累也是原因。當人們一腳一腳走在漫長又未知的繞境路線上,身體的疲憊會鬆動理智的防線。越痛苦的行走,其實越像一種個人的內在拆解。當你走到極限,你就更容易把那些「還撐著的理由」丟下來,那時候,只需要一點點情緒引線——媽祖的神轎、別人的祈願、一句熟悉的鼓聲——你就被點燃了。
所以他們不是因為看到神轎才感動,而是那一刻正好給他一個出口,讓他可以哭。這種哭不一定有意義,但卻有力量。它不是轉機,也不是回應,它只是提醒一件事:原來我們的信仰裡,還能容得下一點人味,一點崩潰,一點不是那麼堅強的自己。
這不是奇蹟,是一種「默默的理解」
這不是媽祖給的奇蹟,是人在信仰裡為自己留住的最後一塊自由。我們活在一個把信仰當結構的社會裡,當宗教制度化、文化被包裝、儀式被標準化,我們常常忘記,一個人走進信仰裡,是因為他內心某處太需要被理解。而當那個理解不再從制度給出、不再從組織給出、不再從教義給出,人就只剩下一條路——投射,靠近,把自己的心掛在一個靜默的象徵上。
媽祖什麼都沒說,但人們哭了。那不是神的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太少地方可以哭了。
媽祖繞境,就這樣變成一個臨時的避難所。不是救贖,是卸下那些太久沒被承認的疲憊。我們不需要更靈的神,我們只是需要,在快撐不住的時候,有一個存在,不說話,也不走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歸仁天后殿。 (相關報導: 4日、5日、6日…到底是幾號?為什麼每一年的清明節日期會不一樣?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