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撤出中國也沒用!台灣1類企業「已虧數十億」,幾百間公司未來2年陷史上最低潮

台灣中型企業因川普推動全球對等關稅戰中被迎頭痛擊。(AP)

中華徵信所(CRIF)8日發布《2025年250中型集團企業研究》指出,台灣中型企業自2018年起配合全球供應鏈重組,自中國「西退南進」轉向東協,歷經多年布局才初見成果,卻在川普推動的全球對等關稅戰中遭遇迎頭痛擊。該報告警告,2025年至2026年將是中型集團最艱困的兩年,呼籲政府應積極協助這群成長型企業度過難關。

為美中貿易戰轉型!台灣中型集團107家企業遭遇新變數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台灣中型集團於東協十國共投資341家分子企業,其中107家為2018年後因應美中貿易戰而設立,包括2023年新設的25家與併購的6家,反映中型集團為供應鏈轉移所投注的資源與決心。

然而,這波以對等關稅為名的貿易戰,恐使這些新布局面臨重大挑戰。

根據CRIF分析,台灣企業在關稅高達40%以上的國家如越南(101家)、柬埔寨(28家)、緬甸(5家)與寮國(2家)設立企業共計136家,占比近四成(39.88%);再加計稅率達32%以上的泰國(66家)與印尼(26家),合計共228家,已達東協總設點數的66.86%

除印尼稅率與台灣持平,其他五國關稅甚至高於台灣,成為對等關稅重災區。

投資集中高關稅國家 南進成果恐被侵蝕

CRIF指出,中型集團過去多數選擇越南、柬埔寨、泰國作為南進主要據點,反觀對等關稅較低的新加坡(10%)、馬來西亞(24%)、菲律賓(17%),設點家數分別僅為52家、37家與26家,顯示在地理選擇與政策敏感度上,中型企業資源配置仍有調整空間。

儘管部分國家已與美方接觸,嘗試透過零關稅談判來緩解壓力,例如越南與柬埔寨主動表態願提供雙邊零關稅政策交換條件,但CRIF強調,僅憑當地單方面意願,恐難撼動美方整體稅制方針。

中型企業營運疲弱 獲利尚未回復疫情前水準

報告進一步指出,台灣中型集團雖於2023年第2季擺脫高庫存陰霾,但整體營運表現仍未完全恢復。中型企業被視為「大型集團預備隊」,一向具備高度成長潛力,卻在美中貿易戰後明顯轉弱

根據統計,2021年中型集團整體稅後淨利達232億元,至2023年已跌至186億元,反映其營運底氣尚未恢復,抗壓能力亦遜於大型企業。

資源限制也導致其轉型速度受限。2019年,中型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高達863家,至2023年降至654家,四年減少209家,呈現持續撤出態勢;但對應的東協布局則自2018年的232家增至2023年的341家,增加了109家,稅後淨利從31億元攀升至57億元,年增幅達83.87%,純益率從3.83%提升至7.07%,遠高於中國大陸的4.6%

CRIF籲政府支援中型企業 化解被動困境

CRIF強調,中型集團資源與彈性不及大型企業,面對對等關稅等全球政經突發變數時,往往處於進退兩難。由於其多已投入南進資金與人力,缺乏再調整能力,只能被動跟隨國際客戶供應鏈動向而行

中型企業急需政府提供更多當地資訊作為營運決策依據,同時也應給予必要的融資與稅務救濟措施,協助企業順利應對風險。 (相關報導: 「關稅比對手都高…」台灣1產業恐團滅!接一單=虧損賠本,買家都被川普嚇跑了 更多文章

報告並建議,產業公會與智庫單位應主動召開應對會議,針對不同產業供應鏈情境,規劃具體對策與支援措施。唯有政府與民間同步出手,才能守住台灣中型企業多年努力建立的南進成果,不讓這場關稅戰白費多年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