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毓仁觀點:從危機到戰略─台灣面對川普32%關稅的挑戰與對策

川普關稅政策衝擊,全球股市重創。(美聯社)

2024年4月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重新課徵高額關稅,以貿易逆差為依據,對台灣課徵32%關稅,令台灣政府與產業界措手不及。根據《彭博》經濟學家的預估,若該關稅全面實施,台灣對美出口將大幅萎縮63%,GDP恐縮減3.8%,對台灣的經濟實力、國防安全及全球地位構成重大衝擊。

雖然政府已研擬擴大進口美國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LNG)以平衡貿易逆差,但眼前急需更具戰略性的應對方案,協助台灣突破當前國際經貿重組的危機。本文從短、中、長期三個層面提出因應建議。

一、短期策略:以實際產品毛利率為談判依據,積極與美方協商

美國商務部長貝森特曾暗示,現行稅率仍有彈性,若他國採取反制措施,美方可能進一步調高關稅。此表示雙方仍有談判空間。此次川普政府未依既有關稅架構,而以貿易逆差為標準,忽略了實際產品毛利率的差異。

2024年台灣對美前五大出口項目包括:自動資料處理機及其附屬單元、電腦零附件、積體電路(暫未列入清單)、交換器與機動車零組件。其中,自動資料處理機占出口近六成,但其平均毛利率僅8%–12%;相比之下,美國輸出台灣的軍工與高科技產品毛利率可達50%–70%。

台灣若希望降低衝擊,應以「實際產品毛利率」作為談判核心,突顯台灣雖出口金額高,但實際利潤有限,以合理降低關稅標準。

二、中期策略:關注低課稅國家,調整全球產能與供應鏈配置

此次關稅涵蓋多個台灣傳統製造外移據點,包括中國(20%+34%)、越南(46%)、印度(26%)、泰國(36%)、馬來西亞(24%)等,幾乎無一倖免。反觀沙烏地阿拉伯僅被課徵10%,顯示其與美國的投資與貿易逆差處於可控範圍。沙國近年積極發展科技與金融產業,並提供高額補貼與租稅優惠,是值得台灣企業關注的潛在投資地點。

台灣政府應主動整合駐外單位、智庫與產業界力量,掌握各國關稅與投資政策,並針對有意遷廠至低稅率國家的企業,提供設廠補助、租稅優惠與融資協助,協助企業優化全球產能布局,降低對美單一市場的依賴風險。

三、長期策略:提升研發能量,強化高附加價值製造能力

目前台灣七成以上消費性電子產品仍以中低階代工為主,毛利率低、抗風險能力弱。未來應加速轉型,聚焦於AI、機器人、能源解決方案與自駕車等高附加價值領域,強化研發與品牌能力。

因應美國「在地製造」政策,應區分高資本、高技術、高毛利產業與低毛利、勞力密集產業。前者可在台灣設研發中心、於美國建立自動化產線,強化與美方合作籌碼;後者則須透過政府輔導、專利合作與策略聯盟,逐步轉型升級,提升附加價值與毛利率。 (相關報導: 風評:國難當前,子彈還能飛多久? 更多文章

四、政治與外交風險評估:預防半導體成為未來談判籌碼

雖目前半導體尚未被納入稅則清單,但其非終端產品的屬性,使其未來仍有被加稅的可能。特別值得警惕的是,美方對台晶片依賴越高,政治與安全部門對供應「確定性」(reliability)的要求也會升高。若未來華府認定「地緣風險過高」,或川普強調「把關鍵製造帶回美國」的政績需求提升,美方可能要求台灣上、中、下游半導體生態系整體移轉至美國。若台灣在土地、人力、資金、技術移轉等方面無法全面配合,可能被視為「不合作夥伴」,從而招致懲罰性關稅、出口管制甚至國防技術審查等制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