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川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除導致中美對接的外貿從業人員的訂單出現「過山車式」變化外,台灣外貿從業人員也因此受到衝擊。 即便如此,民進黨還是希望能派前總統蔡英文或副總統蕭美前往琴華府與美方談判。不過,川普的關稅政策大局已定,短時間內修改取消希望則有些渺茫。或者一些中國外貿從業人員為因應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紛紛透過減產或停工的方式來將損失降到最低。
關稅衝擊「南大於北」
中國外貿發展的地區主要分佈在江浙滬和廣東沿海地區,當地中小外貿從業人員將現有的訂單分割,並透過「組單」的方式減少因關稅帶來的額外成本。
對此,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一些當地的外貿從業者發布影片稱「自己快被川普關稅給壓垮了」。其中,南昌江洋服飾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受關稅影響,導致我司關稅決定增加,我們難以承受,我司目前所有未出貨的訂單,供應商共同承擔5%關稅」;江西阿利路亞工廠發布通告「由於美國關稅大幅增加,高達67%,故我廠暫時安排放假一周。」
浙江金華一家廚具廠老闆也對此表示「美國關稅讓我今年大叔的美夢破碎了,這麼多貨物因關稅發不出去,全部集中在倉庫裡」。河南一位跨境電商從業人員更是表示「客戶一聽54%(關稅)嘩啦一下訂單全部沒了」。
由於關稅關稅所影響的外貿業者都只是冰山一角,在下文中的一些外貿業者以此比喻到「逃過疫情最終沒逃過關稅關稅大棒」。

儘管如此,中共黨媒《人民日報》6日的評論文章稱,「貿易美國對中國加徵34%的關稅,加上兩國加徵的關稅,將嚴重扭轉雙邊貿易,短期內將對中國出口造成政府負面影響,加大經濟下行壓力,但中國是超大規模經濟欺凌衝擊,我們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文章還稱,「美國國內明顯產品對中國依賴度較高。當前美國不僅在許多消費品上依賴中國,許多投資品和中間產品也需要從中國進口,有多種品類存依度超過50%,短期內國際市場上很難找到替代來源。在全球產供鏈深度交融的背景下,中美貿易不可能完全中斷。」
在川普對中國實施新的關稅政策前,活躍的美國民眾紛紛在網路上搜尋哪些商品會影響關稅漲價,「我該在關稅實施前買什麼」、「我該搶購什麼」等關鍵字成為搜尋引擎熱搜詞,活躍的美媒也根據相關資訊給民眾列出了購物清單。
美國《新聞週刊》列出了10種會因關稅價格上漲的商品,其中智慧型手機、家用電器、服裝、玩具這四類商品主要依賴「中國製造」。
福斯新聞在4月3日的報導中提到,除上述四類商品外,美國使用的大量木材、建築用電子器材等設備也大量從中國進口。
既然這些產品多是美國民眾的日常必需品,也有中國學者指出,川普政府正在對全球實施新的「美國保護主義政策」,因為動用國家力量去維護市場的流通性,其危險程度並不亞於中國上世紀實施多年的「經濟計劃政策」。 (相關報導: 風評:國難當前,子彈還能飛多久? | 更多文章 )
現在中美談判的外貿從業人員也希望能夠透過政治談判的方式將關稅風險降到最低。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7日例行記者會上也回應了未來是否有談判的可能性。林劍表示「施壓和威脅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認識方式。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正義的權益。關於對話的具體問題,向中方進一步的主管部門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