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管理及減少使用智能手機時間的迫切性

與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花在屏幕上的時間幾乎是高收入家庭孩子的兩倍。(資料照,AP)

隨着網際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的許多層面被影響及重塑,相較於過往,了解科技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比其他事物顯得來得更加重要。美國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 最近就發表了一份普查報告,首次全面展示了自疫情爆發以來,從出生(零歲)到八歲的兒童如何接觸媒體和網際網絡技術。

報告在最新發現中看到了挑戰和機遇,雖然75%到80%的父母對網絡媒體對於孩子的的影響表示擔憂,但四分之三的父母也認識到其對孩子學習和玩伴們聯繫幫助的潛力,這種在平衡網媒技術風險及其帶來好處的對立緊張關係,成了現代育兒的定義。

幼兒的父母現在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引導孩子使用網絡媒體,又要保留基本的童年體驗,例如日常的閱讀。自 2017 年以來,5至8歲兒童的日常閱讀率已從64% 下降到52%,儘管總體刷屏的時間保持穩定。報告透露了幼兒教育與網媒科技的融合,網媒屏幕時間不再僅僅是兒童娛樂和教育的主要內容,而是許多家庭日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查發現,現在五分之一的家庭會使用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來協助管理孩子的就寢、進餐時間,甚至用於調節他們的情緒上。

從該普查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幾個關鍵點:

兒童在更小的年齡開始接觸移動設備屏幕。到2歲時,每10個孩子中就有 4 個擁有自己的平板電腦(佔40%)。到4歲時,超過一半(佔58%)的孩子擁有自己的平板電腦。到8歲時,近四分之一(25%)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總體而言,51% 的 8歲及以下兒童擁有自己的移動設備(如平板電腦或手機)。

家長監督會因社媒平台而異。普查發現62%的家長偶爾會和孩子一起看YouTube,但只有17%的家長會一起觀看抖音TikTok內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正在進入幼兒教育領域,近三分之一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已經使用人工智能進行與學校相關的學習。

與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花在屏幕上的時間幾乎是高收入家庭孩子的兩倍(每天3小時48秒對1小時52 秒)。

有鑒於移動設備屏幕現今在兒童生活中佔據着重要地位,他們用它來做作業、娛樂、社交,使用的領域也非常廣泛,且經常獨自使用屏幕,因此我國政府有必要效仿美國,對兒童如何使用屏幕以及接觸的內容類型進行研究,幫助了解父母、看護者和教育者如何幫助兒童在移動設備屏幕接觸上的管理,進而制定相關政策。

美國暢銷書「失控的焦慮世代」作者、著名的心理學家海特(Jonathan Haidt)在他的X平台賬號上說了一句令人玩味的話:隨機分配時間以讓智能手機變得遲鈍將讓你變得更聰明(Randomly assigned smartphone dumb will get smarter)。

智能手機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瀏覽互聯網,從而改變了數十億人的日常生活。這些通往網絡世界的門戶幾乎無處不在且涵蓋所有的主題信息、無窮無盡的娛樂節目和不斷更新的社交媒體信息。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淺談網際網絡空間上的集群影響—以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為例 更多文章

調查顯示,90% 的美國成年人擁有智能手機 ,平均用戶每天花費 4.6 小時在智能手機上。對於兒童及青少年,據英國泰晤士報的統計數據,8至11歲的兒童,61%擁有自己的手機或個人通訊電子設備,這個數字在12至15歲青少年跳升到91%,16至17歲達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