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職場霸凌問題屢見不鮮,無論是惡意貶低、排擠孤立,甚至情緒與精神上的折磨,都對勞工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面對社會的強烈關注與改革呼聲,政府終於有所行動。勞動部於2025年3月28日預告的《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草案,正是一大進步,其核心精神在於擴大霸凌認定標準,確保即使單次發生的重大霸凌行為,也能受到法律制裁。這一舉措無疑是對受害者權益的正視,為建立更安全的職場環境邁出關鍵一步。
修法關鍵——不再縱容單次惡意行為
過去,職場霸凌的認定往往受限於「持續性」標準,導致部分嚴重但單次發生的惡意行為未能受到應有的處罰。此次修法打破這一限制,明確規定:若行為情節重大,即使僅發生一次,也可視為霸凌並依法處理。這不僅提升了法律對勞工權益的保障程度,也讓職場環境的防護網更加嚴密,減少法律漏洞所帶來的侵害風險。
企業責任強化,違規將受嚴懲
修正草案不僅在認定標準上有所突破,更進一步要求企業承擔積極的防治責任。雇主必須依據企業規模訂定並公開防制措施,確保職場內建立完善的申訴、調查與處理機制。一旦企業對霸凌申訴置之不理,或甚至對申訴人採取報復行動,將面臨三萬至七十五萬元不等的罰鍰。而若霸凌行為的加害者是企業最高負責人,則罰鍰上限提高至一百萬元。這項規定對企業形成強大約束力,促使雇主正視職場霸凌問題,從源頭打造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外部專家參與,重塑調查公信力
為確保調查過程公正透明,修正草案特別強調外部專家參與,避免內部處理機制因人際關係或利益衝突而影響調查結果。例如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113年11月間發生的職場霸凌案,其中初次調查報告的爭議——當時內部調查委員比例過高,即引發了外界對調查公正性的疑慮。透過引進外部專家機制,不僅能確保受害者的申訴獲得公平對待,更有助於重建社會對法律執行的信任。
持續監督,修法只是起點
修法只是改變的開始,接下來還需持續監督與評估其實際成效。雖然修正草案已在認定標準及企業責任上展現積極作為,但未來是否能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職場,並有效減少霸凌事件,仍需進一步觀察。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應持續蒐集數據、關注實際案例,定期檢討防制措施的執行情形,確保法律的威懾力與救濟效果真正發揮。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斷改進與調整中,逐步建立一個更友善、安全且充滿尊嚴的工作環境。 (相關報導: 吹哨者反被職場霸凌?央廣前導播揭弊「虛報近50萬車馬費」痛批:涉案者個個升官…官方回應了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臺灣花蓮地方法院調解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