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簽署了一項意義非凡的行政命令:將20萬枚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交由財政部管理,並命令全面審計政府持幣資產。此舉,不僅震撼加密貨幣市場,更可能成為全球金融體系轉向「數位黃金」新格局的開端。
作為一位長期關注區塊鏈政策與產業趨勢的分析者,我認為這不只是政治事件,而是技術、金融與地緣政治交織下的信號彈。
從Pizza到「數位諾克斯堡」
比特幣曾被譏為只能買Pizza且具備高度風險與波動的「玩具幣」,如今卻有潛力成為國家級的金融戰略資產。川普政府的政策轉向,不僅停止對Coinbase、Kraken等交易所的訴訟,更任命多位加密友善人士進入決策圈,同時提出「打造美國為加密貨幣世界之都」的政見。
從這一連串政策訊號來看,我們不能再把比特幣看作是邊緣投機工具,而應該當作一種與黃金、外匯並列的儲備選項。
高風險、高報酬:比特幣的財務輪廓
若回顧過去十年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比特幣年均波動率高達40~50%,年均報酬率則落在50~70%
◎黃金與S&P500波動皆落在12~15%,年報酬則分別為8~10%、11~13%
這說明比特幣依然是高風險、高報酬資產,但其波動趨勢已逐年下降。進一步觀察ETF市場,超過一半的資金來自對沖基金的套利策略,而非散戶FOMO。這也代表比特幣已被納入主流機構的資產配置清單。但要特別強調:高回報的背後,仍伴隨高知識門檻與政策風險。如果你不了解加密資產的結構,只追著價格跑,很可能在下一波劇烈震盪中再次成為受害者。
川普2.0的「政策轉身」
川普的加密政策不只針對比特幣,也同時釐清了數位資產的政策地位:
◎比特幣被定位為戰略資產,需長期持有、避免拋售。
◎其他加密資產如ETH、SOL、XRP等則屬於「非戰略性」資產,可視情況處置。
◎明確反對央行數位貨幣(CBDC),主張自由市場與數位主權;
◎推動ETF合法化並承諾下調加密資本利得稅。
這套政策設計,背後反映的是美國如何在去中心化浪潮中維持其金融霸權。比特幣與穩定幣成為美國的「雙軌槓桿」:一方面掌握美元作為交易媒介(透過USDC、USDT),另一方面將比特幣納入儲備體系,維持其在全球金融話語權中的主導地位。
金融新冷戰下的儲備資產重構
過去我們談到「儲備資產」,多半想到黃金、美元或美國國債。然而在當前地緣政治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晶片、能源與比特幣,正在成為新世代的金融武器。
比特幣的最大特性——去中心化與不可篡改——讓它幾乎不可能被單一國家凍結、控制或沒收。也正因如此,它在金融動盪與全球戰略角力之間,成為一種抗審查、抗封鎖的資產選項。
你不需要相信比特幣會取代法幣。事實上,我認為五年、甚至十年內這都不會發生。但你應該理解的是:越來越多主權國家,正開始把比特幣納入戰略資產配置。這不是信仰問題,而是金融現實與權力平衡的反映。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切?
身為一名科技與政策觀察者,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重新審視比特幣:
1、它不是貨幣,而是一種新形態的數位資本與儲備資產。
2、它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能否消費,而在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分散金融風險。
3、它的故事已不再是單純中本聰的理想主義,而是各國央行與政策制定者的戰略選擇。
比特幣正站在歷史分岔口。一端是走向制度化、被主流金融接納;另一端,還是有許多泡沫與迷因敘事的事情發生。而我們能做的,不是預測它漲跌,而是理解這場轉變的深層邏輯。
我無法保證未來會如何,但可以確定一件事:我們不能再用五年前的視角,看待這個資產。
文/張哲維 Davin(AI郵報創辦人、智聚科技執行長)
本文根據作者於2025年3月27日,在《風傳媒》菁英沙龍的演講「數位黃金還是投資泡沫?解碼川普2.0下的比特幣未來」整理而成。 (相關報導: 決定了!川普關稅將於台灣週四凌晨3點宣布,但隔天的這件事可能更重要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