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DRC)與中國之間一項備受爭議的採礦協議再次引發關注。民間社會團體與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警告,在該協議更新1年後,仍存在財務損失與透明度不足的問題,並將揭露該協議「不公平之處」,狠批剛果政府放任中國「吃豆腐」。

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但剛果沒有好處?
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RFI)報導,這份被稱為「世紀合約」的協議最初於2008年由剛果時任總統卡比拉(Joseph Kabila)簽署,允許中國企業開採剛果豐富的銅礦與鈷礦,交換條件是中國將投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該協議於去(2024)年初重新談判,預計能為剛果帶來近40億美元(約1325億元新台幣)的額外利益。
不過,剛果民間組織「CNPAV」(Comitato Nazionale Pendolari Alta Velocità)指出,新修訂的協議依然嚴重偏向中國企業,使剛果在去年內損失1.32億美元(約43億元新台幣),因此呼籲剛果政府應重新談判,以確保更公平的協議。

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不公平的支付結構
CNPAV指出,根據新協議,剛果應在20年間每年獲得3.24億美元(約106億元新台幣)用於道路基礎建設,然而這筆款項只能在銅價維持每噸8000美元(約26萬元新台幣)以上時才會保證正常支付,若銅價跌破此門檻,則剛果政府將收到較少款項,甚至可能一分錢也拿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銅價飆升至每噸12000美元(約39萬元新台幣),剛果也只能獲得固定的3.24億美元,CNPAV認為,這顯然是被中國「吃豆腐」的協議。另外,該協議另一大問題在於其固定支付機制,並未考慮實際開採的礦產數量。
CNPAV成員馬塔比西(Baby Matabishi)在接受RFI採訪時強調:「銅價的波動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筆3.24億美元的資金並無保障」,他也認為,該協議還存在一大矛盾:「1家公司生產10萬噸銅時支付3.24億美元,但即使產量增加至20萬噸或40萬噸,支付金額仍保持不變,這合理嗎?」 (相關報導: 想推翻中國「1產業領導地位」不可能!專家揭歐美3下場:砸千億成本還沒效率 | 更多文章 )
由於該協議缺乏與產量掛鉤的支付機制,剛果無法從增加的礦產開採中獲得更大收益,CNPAV也批評剛果政府持續給予中國企業稅收豁免,導致剛果每年至少損失1億美元(約33億元新台幣)。儘管政府主張基礎建設發展起來將彌補損失,但民間組織認為,許多承諾的建設專案仍未完成,甚至打造出來的也質量低劣,對剛果並未有過多實際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