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的紡織業曾是該國經濟的主要動力,為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提供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然而,如今這個產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從全盛時期超過150家紡織廠的規模,到目前僅剩4家仍在營運,造成困境的主因在於中國低價紡織品的衝擊,以及該國內部結構性的問題。
產業困境與中國競爭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奈及利亞雖然擁有棉花農場,但其紡織品製造商仍需從國外進口染料、化學品、澱粉和合成纖維等關鍵原料,導致生產成本高昂。相比之下,中國紡織業則憑藉完整的「一條龍」供應鏈優勢,從原料供應到生產機械皆可自給自足,能夠以更低廉的成本製造紡織品,並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
奈及利亞國家棉花協會主席Anibe Achimugu指出,「中國已經生產了所有原材料,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生產。」廉價進口產品的湧入,使本土紡織業者難以競爭。此外,奈及利亞市場上的許多進口紡織品由聚酯而非棉花製成,雖然價格較低,但品質相對較差。奈及利亞紡織品製造商協會的Kwajaffa表示,這些進口紡織品容易褪色且使用壽命較短,但由於部分外國布料模仿奈及利亞的設計與製造,許多消費者誤以為它們是本地生產的產品,導致本土業者的市場信譽受損。
更令人憂心的是,從中國走私的服裝甚至會被非法貼上「奈及利亞製造」標籤,並以低價傾銷市場。Kwajaffa指出,由於價格便宜,當地消費者往往選擇購買這些劣質產品,即使它們可能對皮膚有害,或是經過清洗後迅速褪色。當這些假冒品出現品質問題時,消費者卻將責任歸咎於「奈及利亞製造」,進一步打擊本土紡織業者的聲譽。
奈拉貶值與政策困境
奈及利亞紡織業的困境不僅來自外部競爭,內部的經濟環境也讓產業雪上加霜。2023年,總統提努布(Bola Tinubu)宣布終止長期實施的固定匯率政策,改為讓該國貨幣奈拉的價值由市場供需決定。此舉導致奈拉大幅貶值,進一步推高進口原材料和零件的成本,使本已脆弱的紡織業更加難以維持。
資金短缺也是奈及利亞紡織業面臨的重大問題。1997年,奈及利亞政府為扶持本土紡織業,實施紡織品發展基金徵稅政策,對進口紡織品課徵10%關稅。然而,Kwajaffa無奈表示,這筆資金「從未真正流入製造商手中」,使本土生產商在與廉價進口產品的競爭中節節敗退。產業萎縮的直接後果是數百萬從業人員,包括紡織工人、棉農及棉商,相繼失去生計。隨著市場對本土棉花的需求持續下滑,奈及利亞棉花種植業的衰退已成為顯而易見的事實。
電力短缺與政府支援不力
除了市場競爭與貨幣貶值,電力供應的不穩定也是奈及利亞紡織業面臨的嚴重挑戰。由於當地電力系統脆弱,多數製造商被迫依賴成本高昂的柴油發電機,使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削弱了與中國等電力供應穩定國家的競爭能力。
2024年,奈及利亞政府宣布提供35億美元貸款振興紡織業,然而Kwajaffa對此深表懷疑。他指出,類似的政策往往在落實前便無疾而終。「我們從未見過這筆貸款,更不清楚政府的具體規劃。」Kwajaffa表示,「政府總是提起預算問題,說預算資金不足,所以我們總是不知所措。」這反映出奈及利亞政府對產業的支持往往停留在政策層面,難以真正轉化為實際行動。
資料來源:《DW News》 (相關報導: 台灣知名連鎖餐廳宣告熄燈!26年回憶不再「所有店面關閉」,都更單坪達200萬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