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堅定的台灣價值,並非只能透過「台灣獨立」來展示

陸生團4日至新竹清華大學參訪,兩岸學生分別舉著中華民國國旗與五星旗叫陣。(資料照,顏麟宇攝)

意識型態的愛國,恐將台灣帶入萬劫不復深淵。

身為台灣新世代,25歲的我看見了周遭年輕人的愛國情緒,但這種情緒的展現,卻有不少與仇中連結,強化的本土意識排擠了中華的歷史以及教育,作為如今仍承接這些習俗與文明的我們來講,實則是一大遺憾。本土的歷史、原生居民、文化,以及那為追求民主而不幸葬送生命的先輩英雄,我們自然不能忽視,但當這些內容變成一種工具,逐漸搶走了它最初的價值,就值得我們警惕。

作為相關領域的學生,我時常和同學討論政治理想,不難看出大家對台灣皆是一片初心。誠然生長在這座島嶼,愛國是血液中的基因,無需教化也無需多言,只要你從小在這裡長大,在這裡交過朋友,你對它的愛就與生俱來。可是在嘗試遙想未來時,我卻泛起一絲擔憂。

如今不少的年輕人、學生要馬無感於政治,要馬就將愛國的抱負展現在幼稚的獨立宣示以及打仗之上。或有人說,我們沒有無感於政治,豐富的社運是最佳的證明,然而便宜的參政資本,既是福祉也是禍因,錯把那些群眾的活動視為集體思量後的彰顯,實則可能未能將活動性質以及訴求摸透,就惶惶然地參加又惶惶然地謝幕。

也有人說,我們對於中國的敵意是一種普遍的情感。有影響力的網紅,揪著愛台的狹義解釋,展現出極高的戰力,彷彿開戰當下他們就願意身戰前方慷慨殺敵,然而事實未必如此。作為一個小國,旁邊是有所矛盾的大國,我們能夠採取的策略就是安撫和威懾;恰如芬蘭、挪威,即便兩國有北約實質的擔保,仍不忘與俄羅斯保持良好關係(甚至試圖放軟);但我們面對的是國力更盛且充滿併吞野心的東方霸主,我們也缺乏絕對可信的承諾做擔保,令我緊張的就是台灣既無完整的威懾能力和安撫行動,在2川普執政和2027年習近平可能競求連任之下,台灣領導者現在的每個抉擇都可能影響著集體走向。

我以台海戰爭下兩種結果示例,分別是:台灣戰敗、台灣慘勝。 第一,台灣戰敗,以歷史借鏡,作為戰敗國家要面臨的待遇可想而之,戰爭後我們最值錢的產業以及「國有」收入,早已不再納入台灣政府手裡,配合中共中央限定的配額比例,無可預測將有多少收歸又有多少得以留用。台灣作為一個科技島國,與世界往來多透過半導體打招呼,一旦收復於中國,我們的技術移轉無可避免,就算本島想留用也缺乏與其競爭的生產模式和低廉成本,如此我們不僅喪失行業的領導地位,甚至連追跑都會成為難事__若是缺少了半導體作為樞紐,今天世界如何看重台灣,那日,台灣就如何被世界遺忘。

有人說台灣的價值是人情味,或許可以嘗試深化觀光產業。事實上,人情義理只存在一定水平的生活,如果人們都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條件,艱苦之中也難有誰願意主動投暖,香港的例子給了中共高層鮮明警示,對台灣的管理以及談判機會也會愈發限縮。而建議發展觀光行業的人民,忽略了中國遊客是台灣觀光收入大宗的這一事實,來這筆收入將不再是境外所得乃是國內消費,依舊得上繳中央。如今我想問這般的生活何以樂見,實在不樂見!屆時發生戰爭,結果可能如上所述。

第二:慘勝。這是美國二十種兵推中的其中一例,也是台灣年輕人最常使用的一個例子,但「慘」究竟有多慘?當我們嚷嚷著讓中國將付出侵台的代價時,何成想過台灣該付出的代價?作為台灣人,我相信多數人存著的是對自己國家的認可,可是認可搬到現實面前,孰輕熟重,昭然若揭。最直白的說法就是:即便台灣獨立了,我們仍有很大的機率無法參與國際活動,即便我們正式獲配了新的國號及身份,只要中國(大國)不願意,眾多機構的參與率以及發表就是微乎其微__誠如國際關係下,小國家可以施展的影響力,是如此受到挑戰。假使在台海戰爭,我們獲得西方盟友的保護,重要設施無受多少損害,但這種幫助也可能逼使我們繳交天價的費用__事實上我們就是轉移了上繳及服從的國家罷了。

我時常想,我所學是為了什麼?或許是為了研究,或許是為了從政,但也可能只是想將自己的想法嘗試地表達出來而已。如今台灣處在一個關鍵的節點,未來甚至會更加緊張,我們不該逃避任何自我保衛的舉措,更不該放任一種工具性的對立上升。

對我而言「維持現狀」,它從來不是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它是深思熟慮下的決定,當我們無法確定升溫後台海是否能帶來有利的局面,唯有在兩大霸權中尋求自我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對於中國,我們不能將它視為閉口不談甚至封鎖交流的對象__作為當今的強國之一,台灣若想試圖增加影響力,並獲得穩定的發展,選擇去了解他們進一步從中找到斡旋空間,或許會是條可行的新徑。 (相關報導: 台商父子湖北武漢遭拘留 陸委會證實:北京拿著狼牙棒,交流必須謹慎 更多文章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的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