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電價不漲,賴政府把球踢回在野黨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右)、能源署代理署長李君禮(左)在記者會中宣布本次電價不調整。(顏麟宇攝)

原本外界幾乎篤定要再次調漲電價,最後賴政府顯然不願承擔這個政治代價,決定不調漲而要繼續爭取立法院「撥補」,這是把球踢回給在野黨,同時把政治壓力移轉給在野黨。但無論如何,台灣全民還是要繼續為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支付代價、且這個代價仍會繼續增加。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周五開會討論電價,雖然型式上是由有學者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決定,但實質上最後決議是「完全彰顯」經濟部、或是說執政者的意志。這次電價委員會前,官方早已鋪天蓋地作好電價上漲的宣傳與準備,外界也多以為漲價已成定居,但最終是以穩定物價為由決定不漲電價,而以要「爭取補貼台電預算」為主。

這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決策」,或許也堪稱高招。先前賴政府在總預算中編列1000億元給台電的撥補經費,如加上追加減預算中的1000億元,等於要給台電2000億元的補貼。官方也一直敲鑼打鼓的宣傳說只要在野黨通過這筆預算,電價就可不漲,但最終在野黨刪除這筆預算。因此不漲電價、爭取補貼的決議,等於是把球踢回給在野黨、要藉此逼迫在野黨通過預算,如此政治性的決定如果說是委員會「自發提出」,就太讓人意外了。

賴政府一直強調台電虧損、進而有調漲電價壓力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價格的上漲,起因則多從2022年的俄烏戰爭開始說起。但實情並非如此,這些說法多是避重就輕、或是只呈現「部份事實」、更糟糕的是全盤的謊言。

2022年的俄烏戰爭確實讓能源價格、特別是天然氣飆漲,一度號稱上漲6-7倍。但戰爭爆發一年後,天然氣價格其實已回落到原先水準、之後甚至一度走得更低,這點只要去查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情況就可證明。在俄烏戰爭爆發3年多、燃料價格早已回跌後,賴政府還要用這為漲價理由,是欺台灣人善良好騙嗎?

此外,如果說要補償台電因配合電價凍漲政策造成的虧損,其實,也早作得多了,這幾年其實國庫用各種名目(增資、撥補、動用電價平穩基金等),至少給台電超過3000億元,而且,近3年電價已調漲過4次,累計的平均電價上漲幅度高達近32%,台電還在持續虧損、還想伸手跟納稅人要錢、還要調漲電價的真正原因,其實就在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台灣民眾正在為此埋單。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題,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以全面廢核為核心,因此除了核四不啟用要廢除外,核一、二、三陸續停機除役,今年中核三2號機停機後台灣就成為真正的非核家園。核電每年可貢獻約400億度電,如加上核四的200億度則可達600億度,以去年全台用電量2833億度計,占比超過2成,即使不計未完工啟用的核四,核電占比也可14%。依照民進黨的規劃,廢除的來電用綠電替代。 (相關報導: 快訊》電價不漲了!經濟部親曝審議會「凍漲原因是這個」下一步打算跟這群人開口要錢 更多文章

很不幸的是:民進黨必欲去之而後快的核電,偏偏就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成本最低者。以平均每度發電成本而言,核電只要1.42元,其它煤、氣發電成本多在2.5-3元左右,比核電高出8成以上,至於民進黨力推、向開發商購入的風光綠電,每度更達5-6.5元左右,高出核電數倍之多。因此帶來的成本增加,在600到1500億元之間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