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七七年十一月,頭顱送抵湯森勛爵位於倫敦波特曼廣場(Portman Square)的宅邸。湯森家正設宴招待前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總督湯瑪斯.哈欽森(Thomas Hutchinson)。「湯森勛爵夫人問我是否有意目睹北美人民忠誠的例證?接著走向沙發,掀開覆蓋露出龐大的鍍金頭顱,顯然一度是國王的頭,看來紐約的反叛者在《獨立宣言》後,將曾經矗立在那裡的雕像斬首。」哈欽森描寫,「鼻子受創毀損,但是鍍金仍在;由於雕像製作精良,頭顱保有驚人的相似度。」
於是英國人討回他們國王的頭;北美居民獲得他們要的火槍子彈。即使如此,雕像的一大部分下落不明。據信雕像重兩噸,也就是四千磅。一磅的鉛可製成二十枚火槍子彈。那代表大約一半的鉛消失無蹤。有些可能被拉下雕像的愛國人士留做紀念品,或被取巧的人洗劫。其他部分被效忠派偷走,無論發生在滾球綠地公園或在康乃迪克。多年過去,零碎雕像漸漸開始出現:一隻手臂、一部分馬鞍、一截披風。國王座騎的尾巴如今由紐約歷史學會(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保管。在康乃狄克州威爾頓市,有位居民住在效忠派人士生活過的房子,一九九一年他挖掘庭院並發現國王的左手掌、手腕及前臂。這件碎塊二○一九年在拍賣中以二十萬七千美元成交。儘管加計判定為火槍子彈的現存碎塊,但雕像仍有大半下落不明。假如你住在一棟有革命歷史的屋子,到庭院四處看看也許值得一試。
在北美革命人士的一次挫敗後,英軍於一七七六年九月奪下紐約市。他們當然沒辦法重新立起國王的雕像:問任何一個孩童都知道,出動所有國王的馬和手下,也無法拼回蛋頭先生。相反地,他們另行尋求報復,目標是威爾頓製作的白色大理石皮特像。皮特是殖民地居民的盟友,雕像矗立在華爾街。英軍占領城市不久,立即斬首皮特像並扭下雙臂。美方贏得革命戰爭後,皮特像的殘缺遺跡在一七八八年移除,如今成為紐約歷史學會的收藏品。
喬治三世的空蕩基座在滾球綠地花園繼續留到一八一八年,拆除後廢料當垃圾丟棄。移除雕像不太使紐約的愛國人士心煩,移除基座卻不然——基座本身如今已成為美國革命精神的紀念碑。「人民英勇獻身的這座簡樸紀念碑有何可憎?」《紐約晚報》(Evening Post) 一位憂慮的記者分析,「美國人民散發最強烈自豪感的情況下,破壞國王雕像的許多雙手為何放任基座完好無缺?……無論多麼沒沒無聞,我忍不住惋惜這處遺跡就此從我們的視野中永遠移除。」對晚報記者個人來說,移除雕像塑造了歷史,移除空基座卻將歷史抹消。 (相關報導: 鄧鴻源觀點:論康熙與牛頓 | 更多文章 )
那麼威爾頓在倫敦的喬治三世像狀況如何?它同樣撐不久。這次拆除雕像的不是政治局勢。儘管失去北美殖民地且蒙受長期發作的身心失能,喬治三世在某段期間仍備受愛戴。他死於一八二○年。伯克利廣場的喬治三世像依然矗立,但是在倫敦的氣候環境中狀態惡化。結果證明鉛並非製作雕像的良好材質。馬腿開始變形,雕像的身體漸漸往基座下沉。一八二七年,消癟的陛下被搬走,最終被一所泵站取代。九年後,一尊新鑄且更耐久的喬治三世騎馬青銅像在卡斯柏街立起,至今仍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