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DeepSeek看中醫?!中國民眾瘋「AI抓藥」,醫師警告:望聞問切沒做足,再厲害也只能當輔助

(由 SDXL V1.0 提供支持)

妙妙媽媽今年34歲,在廣州生活。她的女兒在去年感染支原體肺炎,身體變得脆弱,嚴重時每個星期都發高燒,又患上過敏性鼻炎。這個快四歲的孩子,經常往返在醫院病室間———直到DeepSeek「火了」。

連續15天,妙妙媽媽讓DeepSeek診斷女兒的症狀,調理體質,「稍微有一點著涼,或者大便有點拉稀,我都會問」。她再按照推薦的藥配給女兒吃,這半個月,她看着女兒身體一點點好起來,「我覺得它很厲害、很對症」。

今年1月,中國AI聊天機器人DeepSeek(深度求索)面世。它研發成本低,但能力能與ChatGPT匹敵。這個國產聊天機器人成功,讓民間捲進一股AI熱。人們發掘它的便利與娛樂:有人拿到輔導情緒、處理工作,更有人向它「問診」、「求藥方」。

在生活分享平台「小紅書」上,有關「DeepSeek看中醫」的筆記多達4萬條。有人留言說,自己老婆咳了一個多月,中西醫都沒看好,但吃過四次DeepSeek推薦的藥就好了,形容那是「真正老百姓的福音」。用戶們躍躍欲試。

卓健(化名)是一名香港註冊中醫師。在他看來,當人們尋求醫療諮詢,一問一答的AI確實比起普通搜索引擎少雜訊,「以前不舒服去Google查,它什麼(症狀)都會說是癌症嘛。」然而他強調,中醫辯證需要「望聞問切」,聊天機械人極其量只能作一個輔助的作用。

他說,聊天機械人可能會斷錯症、開錯藥,「但那都不是它的問題,是病人的問題」。最後說到底,更關乎人們如何定位中醫的問題。

「我只看效果」

妙妙媽媽沒用過任何AI工具,直到在「小紅書」上看到有人用DeepSeek算命,覺得「很有意思、想娛樂一下」。她跟風下載,輸入八字生辰,沒想到自己的人生大事都被算出來,「我覺得好神奇呀」。

後來她見人問藥方,就把自己當小白鼠,給DeepSeek分析自己的體質,覺得對症後再把女兒的情況放上去。深度思考(R1)模式的DeepSeek花了53秒,給她開出了中成藥,妙妙媽媽按自己的經驗調整後實踐。

她詳細記錄女兒的變化:服藥的第二天,手心熱的女兒温度回復正常,大便變得暢通;第三天,食慾增強;第七天,膚色亮起來了,「不像之前一臉黃氣」。她感到很興奮。

可是在評論區中,反對聲音陸續出現。有人批評她太輕率:「膽子上天了,AI離替代中醫大夫還差十萬八千里」;也有人說方子「治標不治本」。妙妙媽媽回覆: 「我只看效果。」

事實上,用聊天機器人看病不是新鮮事。在ChatGPT問世之後,國外不少人向它尋求醫療建議,而無論病人或醫生,給出的評價都相當正面。

在國外社交論壇Reddit上的醫療看板「r/AskDocs」,不同醫生會線上回答用戶問題。2023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隨機在版面抽出195個問答,把問題拋給ChatGPT回答,再邀請數位來自兒科、老年病學和內科等醫生專家盲評兩個答案。 (相關報導: 如何強化台灣韌性,避免北京誤判情勢?美學者建言:恢復核能、強化低軌衛星、增強民眾抵抗意志 更多文章

結果顯示,專家認為ChatGPT給出的診斷更高質,而在同理心的部份,得分是真人醫生的9.8倍。2024年,德國一個醫生團隊也作出類似的研究。參與盲測的病人同樣認為,GhatGPT的回應更有同理心和更有用。團隊結論,GhatGPT在回答時,用了較易理解的語言,亦有提供標準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