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大規模的軍事建設可能會實現各國政府多年來未能實現的目標:重振低迷的經濟,催生新的創新,創造新的產業。
在美國警告歐洲不要將美國的保護視為理所當然之際,從英國到德國和丹麥,歐洲各國都宣布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以應對俄羅斯的威脅。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可能正是歐洲地區支持壓力重重的製造業,以及為成長和出口提供新引擎所需要的。他們警告說,這條道路上存在許多障礙,包括技能短缺,而且回報可能分配不均。
隨著歐洲自冷戰結束以來享有的和平紅利逐漸消失,重整軍備可能意味著在某些領域做出犧牲。不過,最近的經濟研究表明,和平紅利的好處可能被誇大了,這些紅利主要用於資助福利國家的穩步擴張。
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本月公布了一項名為「重整歐洲軍備」(ReArm Europe)的倡議,計劃動員籌集約80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28兆6724億元))的資金用於軍費開支。在德國,有望出任總理的弗里德里希・ 梅爾茨(Friedrich Merz)已提出計劃,將軍費開支排除在德國嚴格的自我設定的債務限額之外。丹麥上個月表示,未來兩年國防預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升至3%以上。英國則公布了到2027年軍費開支占GDP的比例將達到2.5%的計劃。
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 9日表示,這些投資可能「為重要行業帶來強勁的推動力」。她說,人工智慧(AI)、量子電腦、安全通訊、衛星網路、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都將從中受益。
軍費開支以多種方式影響經濟,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短期內,它可以僱用閒置的工人和資本,並鼓勵民營公司和家庭消費和投資。它還可能將國家資金從可能更具生產性的用途上轉移,推高借貸成本,並擠出一些私人投資。
從長期來看,研究表明,軍費開支可以提高整體經濟的效率。經濟學家們表示,政府國防合約可以促進規模經濟,並刺激民用行業的創新。網際網路就是在美國國防部使用的協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共識非常明確,即(GDP)確實會隨著國防建設而擴大。這不是一塊固定不變的蛋糕,」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經濟學副教授伊爾澤茨基(Ethan Ilzetzki)說。
不過,伊爾澤茨基估計,歐洲將軍費開支占GDP的比例從2%提高到3.5%,可能會使歐洲大陸的經濟產出增加0.9%至1.5%。該估計是根據他上個月為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發表的有關經濟文獻的廣泛調查得出的。
相反,軍費開支下降可能與經濟成長放緩同時發生。伊爾澤茨基指出,美國的年度GDP成長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4%左右下降到最近的不到3%,在此期間,美國軍費開支占GDP的比例從8%下降至不到4%。在歐盟,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濟成長率下降了一半,軍費開支減少了三分之二。
一個原因是,戰時或軍備建設期間對尖端研究的公共投資在和平時期會消失。伊爾澤茨基發現,軍費開支與GDP之比暫時增加1%可以使長期生產率提高0.25%。經濟學家恩里科・莫雷蒂(Enrico Moretti)、克勞迪婭・施泰因溫德(Claudia Steinwender)和約翰・範雷寧(John Van Reenen)在2019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政府資助的軍事研發支出增加10%,可以使民營部門的研發支出增加4%以上。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不需要軍事支出的支持尖端研究的方法,但到目前為止,這樣的例子還很少,」伊爾澤茨基說。「如果沒有二戰期間的研發,很難想像核能會那麼早就問世;如果沒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20世紀60年代的太空探索技術也不可能出現。」
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前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在2024年發布的一份關於歐洲經濟競爭力的報告中稱,美國目前的軍事研發支出是歐洲的12倍之多。巴克萊(Barclays)估計,如果歐元區政府國防研發支出與GDP之比提高到美國的水準,國防工業的研發支出將增加350%-420%。
軍費開支還可以為擁有合適技能的閒散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例如,由於全球對德國汽車的需求減弱,德國汽車製造商已經裁減數以萬計員工。
「軍費開支創造的這類工作崗位正是那些在收入分配中間被掏空的崗位……那些不需要大量教育的高薪工作,」伊爾澤茨基說。
在大西洋兩岸,戰爭刺激了工業發展。美國南北戰爭似乎促進了北方的工業化,刺激了基礎設施投資,比如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電報線路和鐵路的擴建。
在歐洲,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能為新統一的德國的新興工業基礎提供了支持,推動了包括克虜伯(Krupp)、巴斯夫(BASF)和西門子(Siemens)在內的工業巨頭的崛起。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經濟學家內森・萊恩(Nathan Lane)的研究顯示,上世紀,美國總統理查德・ 尼克森(Richard Nixon)威脅要從朝鮮半島撤軍,這促使韓國政府扶持與軍事相關的產業,導致這些產業的規模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幾乎翻了一番。
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軍費開支增加帶來的好處,歐洲需要在國內生產更多裝備,而不是從海外購買。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與前五年相比,2020年至202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簡稱:北約)歐洲成員國的武器進口增加了一倍多,其中64%來自美國。
高盛(Goldman Sachs)的數據顯示,從歷史上看,歐洲國防供應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內採購的,2005年至2022年,法國和德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約為90%和80%。
還有一些其他障礙。在老齡化的歐洲,找到足夠多的熟練工人將是一項挑戰。像法國或義大利這樣負債累累的國家,能夠為其軍備建設借到多少資金也是有限的。
在這些因素以及其他原因的影響下,考慮到德國龐大的工業基礎目前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相對較低的公共債務,德國可能比大多數國家受益更多。
今年以來,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和義大利Leonardo等歐洲國防股飆升,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等規模更大的美國國防股下跌,投資者預計歐洲的競爭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