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追加3兆投資美國,這不是買保險,而是買風險,不是什麼小利多,而是大利空。
張燈結綵為台積電「喪事喜辦」的各種說法,總的來說就是將千億美元增資視為「短多長多」,觀點出自1450,各種「磚家」,以及有很多小孩要養的背骨。他們主張,台積電加碼赴美投資,嚇壞了競爭對手,或是將魏哲家供到神壇上,稱神的決定不會有錯,唱衰的都是外行,異端。
我看台積電最怕這種直接否定常識與邏輯的「低級綠」,如果赴美設廠如此美好,怎麼才加投一千億呢?兩千億不是更香?魏老闆不該將11條新產線設在台灣,而是亞利桑那州,否則辜負了信眾。另外一種論點比較理性,認為台積電是「短空長多」,「小利多」,因為可以就近服務主要客戶與材料供應商,搶奪美國人才,更重要的是,不必技術轉移給英特爾。這類論點出自若干名嘴大V,專家,證券分析師,雖還算有理,但對台積電遭遇的同情可能更大些。
我認為台積電是「短空長空」,主張這就是產業出走,美國掏空台灣,「矽盾」神話破滅,台積電還會將一堆供應廠商資本帶到美國。而我並不孤單,不乏類似想法的論者。「短多長多」不值一駁,但「短空長多」可以理性討論。「短空長多」哪來的自信?「短空長多」的論點還包含「台積電利多,台灣利空」的說法,這說法相當於是說,台積電成功自保,但害慘台灣。關於後者,我沒意見,但台積電成功自保了嗎?並沒有。
這類論者拿著路透社的預估數據指出,台積電對美的千億增資,將使台灣10奈米以下的全球產能從2022年的69%,跌到2032年的47%。相對地,美國是從零,躍升為28%。請問,根據此一預測數據,台積電怎麼會是「短空長多」?不正是妥妥的「短空長空」嗎?除非,美國那28%中有很大一部分,論者也視為是台積電(美國廠)的產能。
這就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2032年彼時,台積電美國廠還屬於台積電嗎?請將視角挪到另一處,美國是不是千方百計要吞嚥TikTok?要不是北京「硬頸」,在大西洋彼岸的TikTok,無論是股權或技術,現在已經完全是美國的了。論政治力,與巨人北京相比,台北是侏儒,若美國政府想實現「100%的美積電」不過是彈指間的事,因為手法多的是,對手又弱得多。
那麼,為什麼川普不乾脆當即就吞了台積電呢?因為它現在作為外資形式駐美,還有利用價值。主要在於技術,其次就是盈利能力,以及創造就業的資本。其中,能夠立即為川普快速變出業績的,就是數萬藍領工人崗位。硏發中心,就代表核心技術,被賴清德槍口抵著背心,魏哲家被迫淡化這個單位的重要性,但誰信美國會接受一個「半殘的研發中心」?
因此,在技術轉移層面的「長多」,「利多」論點,顯然站不住腳。再者,所謂在美國設廠能就近服務客戶與材料供應商的利多說法,十分荒謬,若果真如此,台積電早該出走到美國了,因為它的客戶與材料供應上大部分都是美企,為何此前超過90%的先進製程產能都在遙遠的台灣呢?該論點顯然鬼扯蛋。
三者,所謂「搶奪美國人才」,更是不知從何說起,美國的半導體製造人才一則大缺,二則去英特爾工作更爽,為何要到台積電?這是老問題了,幾年前台灣內部就討論多次,美國就是缺人才,工資貴,勞權意識又高,台積電才不想去,不是嗎?真相是,台積電得從台灣轉移大量「科技苦力」到美國撐場。
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更何況在土匪窩裡,所有「長多」都未免一廂情願,用產業觀點把美國當正常國家看。論者諸公們,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美國現在是隻大餓虎,哪有餓虎忍著不撲羊的道理?魏哲家的「不夠」,是遠見還是誤判?站在賴清德旁邊,魏哲家為千億增資辯解,關鍵字是「(產能)不夠」,因為AI需求量大於供應量,所以增資有理,赴美無罪。不過,若要問「為AI擴增產線,是遠見或誤判」,必須先釐清如下問題。
問題C:大陸晶片在四年內能進展到幾奈米製程的大規模量產?
問題D: 大陸的AI科技發展,能多大程度實現「降規超車」?
以上四個問題,簡單說就是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可能分食多少全球產能,唯有動態分析其對手,才能確認台積電現下大增AI晶片產能的風險所在,或利益所在。
關於A,目前懸而未決,會與不會的論點都有理有據。從納斯達克指數看,2023年上漲43%,2024年上漲29%,這得益於台積電主要AI客戶(與客戶的客戶)的貢獻,如輝達,Meta等等。不過,今年以來(到3月6日),輝達股價下跌18%,博通跌22%,Marvell(主要做數據中心)跌35%,Meta漲約12%,微軟跌7%,蘋果跌約4.8%,谷歌跌約10.8%,亞馬遜跌14.35%。
雖股價漲漲跌跌為常態,但以上數據大致說明了AI從2023年至今的整體趨勢,無論黑天鵝來自川普,或中國AI發展,美國的AI巨頭正走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要麼選擇硬著頭皮繼續砸錢,要麼縮減支出,先努力盈利。
須知,根據紅杉資本的估計,AI產業每年要產生6000億美元的收入,才能證明當前硬體支出的合理性。根據AI(Grok)的統計,迄今為止,美企(包含科技巨頭,風險資本與中小企業)的AI投資合計接近一兆美元,若要回收投資 —— 包含直接成本,運營折舊成本 —— 總計需要約1.3兆到1.45兆美元的收益,分五年的話就是每年2600億到2900億。當前,哪一家AI美企達標了?連「接近」都遠遠談不上。而這意味著未來4年是AI投資的高風險期,只要明確的獲利模式始終沒有出現,泡沫破裂可能是一夜豬羊變色的故事。
簡單說,魏哲家在關於補貼問題上回答記者,「台積電要的是公平」,但魏老闆真信美國不會偏袒英特爾?去問強盜要公平,除非你有本事與膽識抵抗,並讓對手投鼠忌器。
英特爾會不會突然又行了?別太看輕阿斗,他們是貨真價實的美國寶貝。而如果阿斗真的扶不起,那別懷疑,台積電美國廠就更篤定會變成「100%的美積電」。
關於C,中國大陸對其半導體技術進展保密到家,媒體都不能提,因此只要出現在陸媒上的訊息都要保守看待,要知道事實上大陸的進展比表面上更快。截至目前為止,華為去年已實現5奈米小規模量產,而且無需EUV,合理估計,今年5奈米就會實現大規模量產。另外,根據一些蛛絲馬跡,今年也有可能出現自研EUV,並開始量產。大陸先進晶片發展愈快,台積電美國廠的時間壓力就愈大,那些以為有4年時間可以慢慢拖到川普下台的說法,毫無警覺感。川普會說,你慢慢來?中國絕不答應。
順帶一提,根據日經新聞報導,在半導體整合電路的頂級國際會議「ISSCC 2025」(2025年2月16~20日、美國舊金山)上,來自中國的論文佔到所有收錄論文的近40%,92篇。相較之下,美國是55篇,台灣是20篇。這意味著中國大陸不僅在晶片製造方面,在設計上也將與美國展開激烈競爭。與日本人的警覺性相比,台灣人真是活在自嗨的幻覺裡。
關於D,所謂「中國式創新」的其中一個層面,就是「降規超車」,亦即用(相對)低成本,低規格的技術,實現高規效能,如用DUV實現5奈米製程量產。這一方面是中國的工業環境完整使然,另一方面是美國逼出來的。什麼都要求性價比,就是中式創新最可怕之處。
全世界都看到的成功案例就是deepseek,而這家公司日前已公布了「理論成本利潤率」高達545%,震撼業界。雖是理論值,但美國AI巨頭沒有不焦慮的,因為試想,今年若deepseek給出真金不怕火煉的「實質獲益」,那這些不賺錢的巨頭就會被投資人光速拋棄。綜上,現在你怎麼看魏哲家的「不夠」?晶片行業本是高風險行業,一個錯誤決策就可能致命,英特爾就是顯例,因此,台積電以AI榮景為基礎大增資本支出,是遠見還是誤判,恐怕魏哲家自己也沒把握,但他肯定不敢說,我們只知道風險絕不低。
請細品魏哲家的原話:「只要是做AI的客戶都全部來找台積電,都要我們承諾很大數字,所有的產能不夠,就是這麼簡單」,這裡面的但書,就是「所有AI客戶」都找台積電代工並且「量大」,而這種假設是基於四年內,英特爾繼續「阿斗」,三星繼續跟不上,中國晶片廠繼續不行,再加上AI產業泡沫不破。這種「理論值」的信心喊話,與其說是自信,不如說是恐懼。
魏哲家當然必須展現自信,就如同美國AI巨頭那樣。但世事從不是線性發展那麼可預測,考慮到晶片業與AI業龐大的賭資,回頭再考慮所謂「短空長多」,請問哪來的自信?台積電完全有實力讓美國停下來思考互相毀滅的代價,以時間換空間,然後拉鋸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條件,但理工男啊,台獨政府啊,前者缺心機,後者沒膽識,因此之故,台積電捐3兆買風險,短空長空,故事結束。
(相關報導:
怒問賴清德「魏哲家是不是該抓起來?」趙少康:勾結外國有無觸犯外患罪?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