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捐3兆買風險,台積電「短空長空」

筆者認為,台積電追加3兆投資美國並非買保險,而是「買風險」,強調這是台灣產業出走,美國掏空台灣的象徵,圖為台積電宣布擴大在美國投資,包含興建三座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圖片來源:台積電)

台積電追加3兆投資美國,這不是買保險,而是買風險,不是什麼小利多,而是大利空。

張燈結綵為台積電「喪事喜辦」的各種說法,總的來說就是將千億美元增資視為「短多長多」,觀點出自1450,各種「磚家」,以及有很多小孩要養的背骨。他們主張,台積電加碼赴美投資,嚇壞了競爭對手,或是將魏哲家供到神壇上,稱神的決定不會有錯,唱衰的都是外行,異端。

我看台積電最怕這種直接否定常識與邏輯的「低級綠」,如果赴美設廠如此美好,怎麼才加投一千億呢?兩千億不是更香?魏老闆不該將11條新產線設在台灣,而是亞利桑那州,否則辜負了信眾。另外一種論點比較理性,認為台積電是「短空長多」,「小利多」,因為可以就近服務主要客戶與材料供應商,搶奪美國人才,更重要的是,不必技術轉移給英特爾。這類論點出自若干名嘴大V,專家,證券分析師,雖還算有理,但對台積電遭遇的同情可能更大些。

我認為台積電是「短空長空」,主張這就是產業出走,美國掏空台灣,「矽盾」神話破滅,台積電還會將一堆供應廠商資本帶到美國。而我並不孤單,不乏類似想法的論者。「短多長多」不值一駁,但「短空長多」可以理性討論。「短空長多」哪來的自信?「短空長多」的論點還包含「台積電利多,台灣利空」的說法,這說法相當於是說,台積電成功自保,但害慘台灣。關於後者,我沒意見,但台積電成功自保了嗎?並沒有。

這類論者拿著路透社的預估數據指出,台積電對美的千億增資,將使台灣10奈米以下的全球產能從2022年的69%,跌到2032年的47%。相對地,美國是從零,躍升為28%。請問,根據此一預測數據,台積電怎麼會是「短空長多」?不正是妥妥的「短空長空」嗎?除非,美國那28%中有很大一部分,論者也視為是台積電(美國廠)的產能。

這就點出了一個關鍵問題:2032年彼時,台積電美國廠還屬於台積電嗎?請將視角挪到另一處,美國是不是千方百計要吞嚥TikTok?要不是北京「硬頸」,在大西洋彼岸的TikTok,無論是股權或技術,現在已經完全是美國的了。論政治力,與巨人北京相比,台北是侏儒,若美國政府想實現「100%的美積電」不過是彈指間的事,因為手法多的是,對手又弱得多。

那麼,為什麼川普不乾脆當即就吞了台積電呢?因為它現在作為外資形式駐美,還有利用價值。主要在於技術,其次就是盈利能力,以及創造就業的資本。其中,能夠立即為川普快速變出業績的,就是數萬藍領工人崗位。硏發中心,就代表核心技術,被賴清德槍口抵著背心,魏哲家被迫淡化這個單位的重要性,但誰信美國會接受一個「半殘的研發中心」?

在亞利桑那的研發中心,就是最尖端技術的源頭,美國人當然這麼理解,也會用這個角度監管,台積電敢在技術端「偷工減料」嗎?那麼,有沒有誰出來擔保,未來這研發中心是完全由台積電控制,擁有100%的自主性?沒有,這意味著技術轉移是避免不了的,轉移形式可不見得是透過收購英特爾製造部門。 (相關報導: 怒問賴清德「魏哲家是不是該抓起來?」趙少康:勾結外國有無觸犯外患罪? 更多文章

因此,在技術轉移層面的「長多」,「利多」論點,顯然站不住腳。再者,所謂在美國設廠能就近服務客戶與材料供應商的利多說法,十分荒謬,若果真如此,台積電早該出走到美國了,因為它的客戶與材料供應上大部分都是美企,為何此前超過90%的先進製程產能都在遙遠的台灣呢?該論點顯然鬼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