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斥資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3兆元)赴美設廠的計畫持續發酵,不僅投資人對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業界也對其影響評估不一。曾在台積電任職長達20年的前研發處處長楊光磊近日透過媒體警告,若傳出台積電將入股英特爾的消息,投資人應當機立斷、立刻出清持股,否則恐淪為市場震盪下的受害者。
台積電千億美元設廠美國,美握2資源逼讓步
根據《鏡週刊》報導,楊光磊點出,美國政府擁有半導體產業兩大關鍵籌碼,足以對台積電施壓。
一是半導體上游設備與材料,半導體生產所需的關鍵設備與材料,大多由美國企業掌控,這讓台積電在供應鏈上受制於人;二是科技業下游客戶,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皆為美國企業,握有龐大訂單資源,能對台積電施加影響力。
加上川普就已說服台積電最大客戶—蘋果,要回美投資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4兆元),等於用蘋果的力量逼迫台積電到美國設廠。
前研發處長示警「入股英特爾將成最大錢坑」
這使得台積電在美投資案拍板後,可能面臨進一步的妥協壓力,甚至被迫參與與英特爾的合資計畫。
然而,楊光磊強調,台積電將技術轉移至美國子公司,已讓成本翻倍,若再入股英特爾,技術流動的代價恐將膨脹至四倍,這對台積電的長期競爭力將是一大隱憂。
他進一步舉例,日本本田汽車曾向美國三大車廠轉移技術,但美國企業並未因此提升競爭力,反而加劇自身產業的困境。
同樣地,台積電若將技術共享給美企,最終受損的恐怕會是自身的優勢與利潤。因此,若傳出台積電將入股英特爾的消息,投資人最好立刻出清持股。
「美積電」成形?台積電恐被美國分裂
楊光磊分析,倘若台積電最終無法在英特爾入股問題上妥協,美國政府可能會推動亞利桑那廠成為「獨立美國公司」,等同於打造一個「美積電」,台灣半導體優勢可能因此被架空。他強調,這將是大部分台灣人不願見到的結果。 (相關報導: 川普1招封死中國這產業!代工廠「訂單量歸零」死了一半,上千家都在大裁員 | 更多文章 )
不過,即便未來變數重重,楊光磊仍對台積電的核心競爭力充滿信心。他認為,無論美國如何介入,台灣本土的製造能力、成本優勢與良率仍遠超美國,台積電的領先地位短期內仍難以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