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醫療體系早已積弊已久,而在近日沸沸揚揚急診室崩潰的醫療危機中,除了政府的無作為與高層官員的傲慢態度,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民意代表將「幫民眾喬病床」視為政績的一部分,甚至成為選民服務的重要KPI(關鍵績效指標),進一步助長了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
當醫療體系運作失靈,民眾無法透過正常管道獲得醫療資源時,自然會轉向尋求「關係」與「人脈」,而這正是許多政治人物樂見的現象。他們深知,醫療問題短期內難以改善,與其推動結構性改革、要求主管機關與醫院經營者徹底檢討,倒不如選擇直接介入,為個別選民「喬」到病床,藉此換取政治資本與選票。
這種「上下交相賊」的現象,無疑讓台灣的醫療亂象更加惡化。醫院管理層明知有民代介入,反而傾向保留部分「彈性病床」,以應對可能的政治壓力,而非依據真正的醫療需求進行公平分配。如此一來,資源配置變得更加扭曲,基層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也無從改善,因為病床的調度不再僅僅是醫療專業的判斷,而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預。
而這種病床關說文化,最終傷害的還是廣大民眾。對於沒有背景、沒有關係的病患來說,等待病床的時間變得更長,甚至可能因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而醫護人員則要面對來自政治勢力的額外壓力,原本已經不堪重負的醫療體系更顯脆弱,形成惡性循環。
真正負責任的民意代表,應該做的是向政府施壓,要求落實醫療改革,例如強化急重症醫療資源的調配機制、提升護理人員待遇、增加病床供給、推動醫療分級制度等,而非將自己當作「特權病床分配者」,變相鞏固不公平的制度。畢竟,醫療體系的根本問題若不解決,就算今天幫一位選民喬到病床,明天還是會有千千萬萬的病患在醫院門外苦等,這種短視近利的做法,只會讓問題持續惡化。
當民代選擇以「喬病床」作為選民服務的標準,而不願正視體制問題,便形成了醫療體系崩壞的共犯結構。最終,真正遭殃的,依舊是手無寸鐵、無權無勢的一般民眾。若政府再不痛下決心改革,讓醫療回歸專業與公平,台灣的醫療體系恐將淪為徹底的「人脈競技場」,而非一個保障全民健康的基本制度。 (相關報導: 台灣醫護真的累壞了!「中部唯一醫學中心」宣布關ICU 9病床,院長親曝原因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