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對台灣安全有幫助嗎?

2025年3月6日,總統賴清德(左)、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右)6日於總統府召開記者會。(顏麟宇攝)

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TSMC)上週宣布在美國額外投資千億美元,加上過去已做出的承諾,台積電對美投資將達到1650億。台灣總統賴清德形容「這是台積電的時刻,也是台灣的時刻,更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的時刻」;美國總統川普也有其國家利益考量,強調在美國本土生產晶片是「國安大事」。

儘管台美政府都表示看好,但此事在台灣仍面臨質疑,爭議焦點之一是台灣會不會因此失去半導體產業優勢。部分論者說台積電可能變成「美積電」;國民黨籍的前總統馬英九還稱,台灣的「護國神山」恐怕被搬到美國,讓台灣遭受嚴重國安威脅。

對此,台灣國科會成立的政策研究機構「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海外研究員江旻諺向DW表示,台灣短期內還是會繼續站穩「全球半導體製造核心」的角色。事實上,台積電的美國新廠至少還要好幾年才興建好,但台灣自身並不會停止進步,因此若考量現實條件,「最先進的技術會被搬移到美國」的狀況不太可能發生。

一位資深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人士不具名接受DW訪問,也駁斥「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的說法,因為美國廠僅服務非常特定的美國客戶,並不像台灣廠面向普羅大眾、各式各樣的晶片外銷需求,「台灣的重要性,對全世界從來沒有少」。

「矽盾」繼續保障台灣安全?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有「矽盾」的稱譽:有鑑於台灣晶片在全球供應鏈扮演的要角,中國若要攻打台灣恐怕也要再三考慮對自身的衝擊;對美國等西方各國而言,也不願因台海戰爭爆發而導致半導體供應鏈中斷、重擊全球經濟。

江旻諺指出,即使排除半導體產業因素,美國主流政策圈也早已肯認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且傾向在軍事安全上支持台灣;在此基礎之上,台美之間加強晶片供應鏈方面的合作,「對台灣安全情境是正面的影響」。

他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一直高度仰賴台美合作交流;如今台積電擴大投資,將促使雙方有更多產業利益上的合作機會,有助於「回饋到對於台灣安全保障的加分項」。

「過去40年就是美國作為市場、台灣作為製造基地,才長出目前這個晶片供應鏈發展的榮景,下一步它可以變得更加緊密。」江旻諺說,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善用既有優勢,繼續推進先進製程、同時「拉抬」美國進展的步調,「等於是台灣作為領頭羊,美國一樣也受益」。

上週一(3日),川普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同台時被問到:假如中國有一天全面孤立、嘗試奪取台灣,台積電新投資能否讓美國遭受的衝擊降到最低?他回應:「我不能說降到最低,因為這顯然會是災難性的事件,但這(台積電新投資)至少會給我們一定的優勢,讓我們美國在這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產業,佔有很大的一席之地。所以,如果台灣有事,衝擊會很大。」

此前,川普多次被問及「若中國侵台,美國是否出手協助台灣」的相關問題,但都沒有正面表態。有觀察指川普以「商人心態」治國,即要求盟友必須跟美國對等交換。他曾形容美國之於台灣有如「保險公司」,而台灣應該付錢給美國,換取防衛上的支持。 (相關報導: 王毅日前暗諷「菲律賓是域外勢力傀儡」,菲外交部回嗆:真正的問題是中國不守國際法! 更多文章

川普也不只一次質疑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不過,在台積電宣布新投資案之後,川普上週五(7日)的說法不同於以往:雖仍稱台灣「偷走」業務,但又說「不怪台灣,反而讚賞他們」。台媒解讀,川普的態度有所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