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解讀中國政府工作報告:5%的成長目標,究竟意味著什麼?

2025年3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參與全國兩會(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美聯社)

中國領導人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再次承諾「大力提振消費」,政府的預算和年度工作報告則為今年的經濟設定了5%的成長目標。不過在樂觀氛圍之下,《紐約時報》批評中國政府「少有具體措施」、「缺乏具體細節」、「也沒有表示會拿出多少資金」。

《紐時》5日指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之日是「中國政治日曆最重要的一天」,當天中國政府為今年的經濟成長設定了5%的樂觀目標。問題是,在「美中貿易戰2.0」與「消費者信心不足」的利空情況下,中國今年的出口如果無法激增,恐怕難用「依賴外貿」的老招實現經濟成長。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就對《紐時》表示,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阻力仍然非常大:房地產市場尚未穩定下來,消費者信心仍停留在低水準,現在又來了新一輪關稅,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不過中國政府也承認當前的通貨緊縮問題,並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設在了2%,這也是20年來的最低目標。

《紐時》解釋,所謂「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正在下降,這對艱難度日的美國民眾來說也許頗具吸引力,但卻會讓經濟陷入另一種困境:近年中國的許多公司和家庭的收入都在縮水,通貨緊縮提高了償還債務的成本,並讓消費者傾向推遲購物,因為他們預期未來的價格會更低。

為了扭轉物價下跌的趨勢,中國政府需要讓民眾覺得自己更有錢。其中一個辦法是擴大國家的社會保障網,比方說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20元。但專家們認為,這個數字過低,以至於僅具有象徵意義;官員還承諾發放育兒補貼、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務、甚至是提高工資,問題是中國政府並沒有給出任何細節。

《紐時》指出,中國政府想鼓勵老百姓消費家用電器和智慧型手機,甚至是多上電影院、多上餐館。其實上海已經對市民發放餐飲、旅遊、體育運動等方面的優惠券(最高打到七折),但中國領導人在兩會期間並沒有宣布全國性的優惠券,而是傾向用「以舊換新」的方式在購買汽車、電器時提供補貼。

中國政府還打算創造1200萬個就業機會,把城鎮失業率保持在5.5%左右,重點支持科技創新。《紐時》指出,此舉展現了習近平讓中國在技術上自給自足、與美國一較高下的雄心壯志。曾被北京邊緣化的科技產業,如今終於獲得中國領導人認同,認為是推動消費和創造就業機會的關鍵因素,習近平與馬雲、任正非、梁文鋒等企業家會面,就是最明顯的訊號。

不過習近平也喊出「先富促共富」的口號,讓中國兩家最大的僱主—外賣公司「美團」與「京東」宣布逐步為公司的全職外賣騎手繳納社會保險。《紐時》分析,中國政府能支出的資金越來越少,過去40年不斷成長的稅收曾讓中國政府得以建設高鐵、提供巨額工業補貼、甚至讓軍隊快速現代化—但這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相關報導: 孫中山逝世百年》抗戰勝利竟扼殺中國民主?學者:三民主義在台灣開啟「這個進程」,國民黨卻把元功當成原罪 更多文章

中國的「通貨緊縮」問題正在蠶食政府的財政基礎,甚至削弱推行大型計畫的能力。連中國財政部也承認,去年的稅收比預期低了許多、預算赤字正在擴大。尤其最重要的稅種—增值稅—去年與前一年相比意外地下降了3.9%,幾乎比財政部的預計低了8%。 但財政部今年給了一個樂觀的預測:今年的增值稅收入將會成長3.8%。